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三种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甜  万江红 《时代经贸》2007,5(2X):126-128
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创办的“格拉明银行”,又称“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通过向农民提供小额信贷的形式,有效地改变了孟加拉农村的贫困状况。经30年的发展,其运作模式已趋成熟。本文着眼于对“乡村银行一组织模式的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同时反思我国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以期借鉴孟加拉的成功经验,使小额信贷组织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从事的定县实验特别注重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武哲伟  张小开 《经济师》2023,(11):137-141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阳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代表元素、特色优势、文化基础进行深入思考,从乡村规划、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墙绘系统设计、田园风光价值利用、老旧房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示范村打造培育七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提升策略,提出“产业—生态—宜居—文化—保障”乡村建设“五大路径”,为打造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的阳泉美丽乡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以乡村 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的内涵与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新 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特色所在。 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出发,结合研究团队所 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山店村示范点建成案例,系统 阐述了以支撑“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风 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理 念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模式影响 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乡村绿化美化进行科学、正确的 引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战略意义和理论逻 辑,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其靶向在“乡村”、基础是“绿 化”、重点是“美化”、要点是“产业”。基于传统人居美学 思想,对乡村三大功能区的各组成元素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保 护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增加生态保育区生态绿量、提 升居住生活区景观品质、拓展经济发展区绿色产业。科学推进 乡村绿化美化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科学理论;鼓励 学科交叉,探索科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规划;强 化技术支撑,把握科学途径;推进试点工作,提炼科学范例。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立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从“国家建设“的视角探讨村民自治的工具价值和历史功能。文章认为,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国家建设一直贯穿始终。村民自治是一种国家重建形式,它的推行并非国家从乡村社会的退出,相反则是国家真正深入乡村社会的表现;由于它重新起用了乡村的民间资源,并实现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性质的对接和融合,无疑是国家对乡村社会整合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立志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名士学者不在少数,现在广为人知的当数鲁迅,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自尊自强意识为终生事业;现在只在学术界知名的有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费孝通,等等,一直致力于乡村经济结构重建和政治制度改造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而现在已经默默无闻的则有上世纪二十年代享誉国际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先生。  相似文献   

9.
晏阳初是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学家,他提出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乡村建设思想系统完备,影响深远.新公共管理是以市场为基础、以顾客为导向、以管理和参与为动力、以绩效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其管理实践证明有较高的行政效率.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上,借鉴和运用新公共管理思想推进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发展将近三十年,其发展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农家乐”模式,“洋家乐”模式的发展对三九坞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析三九坞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理念方面在乡村旅游“洋家乐”之后的变化,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乡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及乡村教育的关键因素入手,简述了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并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蓝本,探讨陶行知乡村教育与“有效衔接”阶段在重视教育、推进乡村学校建设、培养向“农”人才、关注乡村教师等方面的契合度,建议明确乡村教育战略地位,大力支持乡村学校发展;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强化乡村教育“活”内容;多举措培育“可下去、能留住、爱乡村”的师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3.
杨旭民  秦沣 《经济改革》2011,(12):10-13
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连心桥”正式建成通车。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座桥的建成,与当地的一位乡村医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旨在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进而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为此,逻辑起点始于准确界定“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科学内涵,阐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提出的依据及其基本要素,以把握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基本特征;关键环节则是理性剖析“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模式选择,厘清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理,以归纳总结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有效举措在于贯彻落实“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推进机制,互通互融顶层设计引导机制、乡村主体培育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的市场机制、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赵睿 《经济师》2023,(11):111-113
文章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协调规划,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用地保障,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以天津市段截庄村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探索,根据所在村庄的影像数据、规划数据和自主调查等相关数据,对不同的空间要素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类型进行空间要素功能的识别与分类;然后,基于段截庄乡村空间载体的识别,建立以村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素为对象的“空间适应性”评价体系;最后从“三生”协调融合的创新角度,提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北部区域,以生态空间为绝对主导;中部区域则以生活空间为主,生态空间为辅进行优化建设;南部区域以生产空间为主,生活空间为辅,并最终总结出其对乡村振兴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2月22日,"激进与改良——民国乡村建设理论实践的现实启示"对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此次对话会是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举办的梁漱溟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本文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主持人(张兰英)和两位对话人(艾恺、温铁军)修改审定。因篇幅所限,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7.
自1996年3月起,廖晓义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地球村),开始实施一系列环保计划,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环保活动家。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她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之一,曾受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2002年挪威首相邦德维克访华期间,也专门会访了这位民间环保女士。她在美期间曾得到过“绿卡”,后因执着于中国民间环保事业而将“绿卡”放弃,她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行的乡村治理模式,与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农民的发展需求明显存在着"短板"效应,以致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解决办法仍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层面。文章以日本农协的乡村治理模式为案例,应用系统控制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我国现行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揭示出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困境,提出了建立农协组织、确立土地产权私有化的产权机制、推广晏阳初平民教育模式、建立乡村治理评估体系和以多元化治理取代一元化治理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黄土高原佳县乡村和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建设理论和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定量刻画61个村域单元1990—2020年乡村建设水平变化对农户家庭生计恢复力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并分析关键乡村建设要素及其空间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乡村建设水平由较低提升至较高等级,农户生计恢复力由弱增强至中等级,县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2)农户生计恢复力与其所处村庄的乡村建设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乡村建设要素中道路交通条件、基层治理能力、集贸市场建设和中小学校布局对生计恢复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各要素的强作用区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应分区分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水平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户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下,数字乡村建设包含乡村全面发展、区域协同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三重目标。截至“十三五”末,数字乡村建设在普及农村通信网络、延伸“互联网+政务服务”,奠定数字乡村发展基础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仍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失衡特征:生产数字化水平明显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的东、西部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城乡“数字应用鸿沟”还十分突出。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投入水平与要素支撑仍然非常薄弱。下一阶段的政策应对和支持重点应聚焦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率、数字应用能力以及政策统筹力度等方面,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