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郎咸平已成为各大媒体纷纷关注的焦点人物。他是怎么“走红”的呢?郎氏乃“炮轰”德隆系扬名股市,“炮轰”顾雏军引起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的轩然大波。“郎顾之争”并非只是停留在学术和企业层面,而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网友、股民以及普通百姓的参与,并由此演变为一个“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2.
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教授目前发表演讲炮轰格林柯尔,认为其系列购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企业界以及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之后,一些人对郎咸平教授进行了批驳,并发表了一些很耐人寻味的观点,甚至连“国企舆论环境十年来最坏”的话也说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他们     
《沪港经济》2010,(2):9-9
樊纲炮轰郎咸平:他不知基本事实;王亚伟成A股“传说”;荣智健被3名小股东指控误导股民;布兰费科恩当选为英国《金融时报》的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4.
在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连续向国内一些著名企业投出“重磅炸弹”:先是8月上旬,郎咸平教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对海尔、TCL以及格林柯尔提出质疑,认为它们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随后,郎咸平教授又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炮轰格林柯尔所谓的“民企神话”,指责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维军“席卷国家财富”。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号称“郎监管”,在10月中旬召开的“中国上市民营企业首脑峰会”上,直面炮轰“家族企业”说:“家族企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对中小股东的剥削,而且影响法制。  相似文献   

6.
八月以来,国内媒体最热的便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上旬质疑三家企业的账目及舵手侵吞国有资产;向广东科龙电器主席顾雏军、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下了战书。张瑞敏淡漠地称,郎咸平的质疑对海尔的发展、策略根本没有关系;李东生的反应则是:郎咸平是谁?自称“我不是一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但是很看重名誉”的顾雏军不像张瑞敏那样超然地“不需要回应”,他回应了,还相当激烈。8月14日,委托香港律师行向郎咸平发出了律师函,指出经《东方早报》、《香港商报》刊出的郎咸平演讲摘要文章对顾雏军造成了诽谤,而且有些评论…  相似文献   

7.
王杏君 《特区经济》2005,(4):133-134
<正>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以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引发了一场与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之间的“郎顾之争”。围绕“郎顾之争”,媒体以及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国企改革问题的激烈争论。郎咸平教授的观点并不是反对国企改革,只是  相似文献   

8.
人物     
郎咸平:6万出场费难倒国内学;李书福:斩获底特律车展银钻奖;史玉柱:1亿美金进入网游市场;刘纪鹏:炮轰中国股市“赌场论”;[编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咸平给人的感觉是始终在走“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的言者道路。日前,郎咸平在“长江商学院论坛”上面对着满座CEO、金融从业者和学者,诠释了他所理解的中国企业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国企高管钟情M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研 《新财经》2010,(1):57-59
2004年8月,郎咸平撰文指出,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大企业存在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他认为.MBO是用银行的钱,变相收购国家的资产。郎咸平的言论,引发了一轮学术界、企业界和媒体的MBO是非之争。  相似文献   

11.
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内地多次“炮轰”民营企业在“国退民进”进程中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后,国内民间一些人士也纷纷将矛头指向民营企业.仿佛民营经济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诸多不良现象的滋生地。针对上述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保育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一针见血的指出,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侵吞国有资产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2.
《沪港经济》2005,(10):30-32
出生于台湾,留学在美国,任教地为香港的郎咸平教授,出名却是在中国大陆。由于成功地预测过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的败落命运, 又因为时常大胆抨击那些颇具规模和名望的企业,近年来郎咸平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位外来的“和尚”,到底要念什么经呢?  相似文献   

13.
素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教授郎咸平曾经预言:2005年是基金淘汰年。“郎氏预言”似乎与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有关人士关于继续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表态大唱反调,但是,由于郎咸平所预言的德隆的垮台果然应验,并且在他的铁榔头的猛砸之下,大型国企的MBO也已遭到了明令禁止,“郎氏预言”仿佛已经成为一语成谶的魔咒。那么,2005年的基金会不会不幸而被言中呢?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流弊,引发了围绕国企产权改革的激烈论战。经济学家、法学家、市场人士、网民、媒体都参与了"郎旋风"引发的争论。在这场前所未有、余波未平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中,郎咸平的对手显然败了,郎咸平的对手败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郎咸平先生对国企改革的质疑,引起了很多经济专家的关注,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相关内容,我们以《专家对话郎咸平》为题,刊发了吴敬琏等部分专家在相关媒体发表的言论及郎咸平的主要观点。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编辑部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新财经》2004,(10)
愤怒、不屑、喝彩、辱骂……种种情绪,皆由学者郎咸平对李东生、张瑞敏等企业家的炮轰引爆中国企业家价值如何实现?能否实现?手段合法与否?这绝非简单的话语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直存中小股民中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近期卷入了“郎顾之争”的漩涡中。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坚持经济学家就是要为老百姓负责任,为国家负责任。公司治理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要让中小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信息》2006,(14):65-65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经济学家郎咸平再合适不过。“我们常常会以为,人才、创新才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不少企业登报打广告寻找人才。但在我看来,企业只要开始寻找人才。这种企业的未来基本上是悲观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在“创业与风险投资专题论坛”上再次语出惊人,他认为人才当然重要,资金和技术也很重要,但要真正地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风险投资,靠的不是创新而是积累。  相似文献   

19.
由愿当“学术斗士”的郎咸平教授在不经意间挑起的学术论战,起始于对TCL、海尔、格林科尔的强烈质疑,中经“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抢夺话语权的几轮交锋。现已成为刮遍学术界的一股旋风。有媒体指称其为“郎咸平现象”。以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由部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经济学人士”参加的名为“改革路径的新选择与学者良知”研讨会为标志。这场论战开始由经济学界的“独聊”演变为诸子百家的“群聊”。  相似文献   

20.
《沪港经济》2005,(7):12-15
2005年6月11日,苏州东山国宾馆。郎咸平的批评向来是直言不讳的,郎咸平的演讲也始终是充满激情的,在沪港经济高级顾问年会上,他滔滔不绝地谈到了金融政策、汇率制度、房地产、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