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雯 《魅力中国》2010,(23):290-290
《看不见的人》是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黑人青年从迷失中寻找自我,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成长历程。主人公的一系列的经历也体现了他从对黑人文化的漠视,到对黑人文化的接受,最后到对黑人文化的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史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是一部关注黑人女性心灵成长的作品,通过对几位黑人女性痛苦生活经历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为了生存在压迫下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并最终重塑自我的追寻过程.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的生存空间从物质和心灵两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小说《紫色》是其代表作,也是其妇女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本文通过剖析女主人公茜莉在遭受无尽的痛苦和精神折磨后,获得救赎、确立自我的精神历程中,探讨了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妇女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经典之作《紫色》。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茜丽深受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经过自我奋斗和斗争,逐步摆脱固有观念,形成独立人格,顺利完成自我价值的定位和实现。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的视角来阐释《紫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及发展与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从早期的废奴文学,呼吁改变黑人痛苦低下的生存状况,到“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呼吁黑人平等的社会权力,再到黑人美学、文化运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民族文化的肯定,我们能够看到黑人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奋斗过程。文章从黑人文学不同阶段的主题着手,探讨了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比《最蓝的眼睛》中两个同为黑人社区贫穷家庭中的小女孩佩科拉与克劳迪亚截然不同的命运,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造成两人完全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莫里森的写作目的在于,向在文化冲突下的心灵扭曲的黑人群体指明找回自我的方向:正视黑人自己的文化与身份,重构完整的自我才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 是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莫里森作为美国当代重要黑人女作家的地位.《所罗门之歌》 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融入非洲传统文化因素,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在象征和隐喻;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夸张和荒诞三个方面.作品展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反映了黑人追求自我解放这一心路历程的现实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8.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他以诗歌为武器,抨击白人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并通过自己的诗作,讴歌丰富的黑人文化启蒙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豪感.他的诗歌创造经历了三个阶段:唯美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实验主义阶段.这几个阶段的诗作尽管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抒发黑人心声,歌颂黑人文化的美,但是所反映出的黑人文化意识形态却有了很大改变,可以看出美国黑人群体从萎靡到觉醒、从唯美到理性的过程.体现出美国黑人文化意识的变化和发展,对现代黑人文学和美国民权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自勇 《魅力中国》2010,(3):304-305
进步运动时期,美国社会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然而黑人问题却被不断边缘化而处境越来越差,但黑人并未放弃寻求改善自己处境的努力,以布克·华盛顿和杜波依斯为代表的黑人领袖各自提出了一套解决黑人问题的方案,此文欲通过对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黑人领袖的思想的分析,初步梳理进步运动时期美国黑人对自我解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沃克的小说《紫色》是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的继承与发展。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寻找自我的途径使得两部作品成为经典之作。珍妮通过对异性恋婚姻的寻求之旅、西丽通过同性的"姐妹"情谊分别打破父权制的压迫,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完成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黑人族体一直处于弱势,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也很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新黑人知识分子推动了一场以复兴黑人文化和自尊,争取黑白融合和黑人融入美国社会的黑人文化解放运动。黑人作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呈现出黑人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大胆地展现黑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本文将主要探讨新黑人作家的作品如何在这场新黑人文化运动展示黑人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奴隶制结束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非洲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非裔美国人面临种种身份困境.如何重建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也成了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关注的重点.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身份认同、 文化霸权、 民族文化主义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弘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是非洲民族文化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女性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当代英国女作家莱辛后期现实主义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简·萨默斯是如何实现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完善。并呼吁现代人要学会付出、给予、感恩、珍惜自已所拥有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杰出的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书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绝妙无比, 令人称奇.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使得小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小说寓意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5.
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是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可100年过去了,平等和自由仍是美国广大黑人的最大奢望. 面对黑压压一片25万黑人同胞,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祭坛上,要求"我们国家的首都来兑现一张支票".  相似文献   

16.
积极主动地驾驭管理你的老板是一项潜在的巨大职业优势。只有了解什么事情对你的老板至关重要,知道如何坚持自我、如何倾听,才能驾驭老板的期望和自己所为之间的最好平衡。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英里森以她卓越的文学成就将非裔女性的作品推向了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的前沿.语言作为莫里森作品的特色之一,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莫里森通过作品清晰并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语言的态度,即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和动力,她也一直为了让黑人语言重获生机而努力奋斗着.  相似文献   

18.
张梅娜 《魅力中国》2009,(36):175-176
《愤怒的葡萄》因为其题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被许多评论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加以分析。本文以美国的成长小说为原型模式,通过分析罗莎夏艰难的成长历程,从而展示她如何在苦难的环境中最终学会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并勇敢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黑人文化被边缘化,处于"失语"境地。作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兰斯顿.休斯深入地挖掘具有黑人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将黑人方言、黑人音乐、口头文学与黑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引入诗歌。休斯的诗歌无论从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节奏还是诗歌的内容都有别于白人文学,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具有浓郁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抽象的个人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并阐述了其现实的个人思想,认为个人必须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自我生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个体;同样,人的本质亦非与生俱来、固定不变,而是个人在表现和确证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自我创造,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