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货币政策也应时调整,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进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对于金融机构全额缴存中央银行的财政性存款,长期以来则被视为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无影响,而少有关注。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在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统计数据表日月’2009年末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财政性存款仅占四川金融机构吸收财政存款总额的12.67%。鉴于此,本文从财政性存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入手,从观察执行缴存财政性存款制度与货币政策执行力的视角,通过财政性存款管理制度以及业务处理,剖析了财政性存款缴存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财政性存款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货币政策也在稳健、适度从紧、适度宽松、稳健之间应时转换。在每一轮货币政策转变中,存款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高或调低一般存款准备金率,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进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对于金融机构吸收需全额缴存中央银行的财政性存款,长期以来因被视为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无影响,故而少有关注。但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在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末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财政性存款仅占四川金融机构吸收财政存款总额的12.67%。鉴于此,本文从财政性存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入手,从观察执行缴存财政性存款制度与货币政策执行力的视角,通过财政性存款管理制度以及业务处理,剖析财政性存款缴存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财政性存款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1998年准备金制度改革以来,基层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情况各异,甚者因文件理解偏差几年来缴存财政性存款业务搁浅。此现象不容忽视,亟需加以解决,以进一步完善对财政性存款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1983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财政性存款作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全额划缴人民银行的管理方式,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其存在条件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文从缴存财政性存款政策的变革、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财政性存款管理制度的原因三个方面,论证了将财政性存款作为金融机构的一般性存款,应纳入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控范围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财政性缴存款制度应予取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进行核算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基层央行一项传统的基础性会计工作。随着人民银行履行职能手段的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国库资金管理体制和银行会计核算改革不断深入,将财政性缴存款与一般性缴存款划分开来单独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一、存在的问题(一)会计凭证制作不规范。根据《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规定:金融机构在办理缴存(或调整)财政存款时。需填制一式四联“缴存(或调整)财政存款划拨凭证”,格式应固定为:左方缴存银行账号为准备金户.右方收受银行账号为金融机构划来财政性存款专户.区分缴存还是调整财政性存款。主要通过会计分录及金额填在补缴或退回栏来识别。  相似文献   

7.
<正>财政性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一,是中央银行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人民银行始终将财政性存款作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为适应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变化,财政性存款的缴存范围经历了多次调整,特别是1998年存款准备金改革之后,财政性存款准备金管理日趋成熟。但现阶段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仍存在缴存不完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将各金融机构吸收的财政性存款划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委托金融机构办理,全额缴存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支配使用。1998年,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将各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范围调整为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代理发行国债款项。原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由此将财政性存款的名称改为财政存款,对财政存款的划缴方式未作任何改变。  相似文献   

9.
财政性存款风险与监督防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财政性存款业务风险状况 1998年,人民银行以增强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和流动性为出发点,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缴来一般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一个账户,实行法人考核,集中管理;财政性存款仍继续保留划定范围、全额缴存、独立核算、分级办理的传统做法,财政性存款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执行货币政策,确保金融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近年来,由于制度约束力不强等原因,使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财政性存款越来越少,甚至个别县级金融机构已不再向当地人民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这一现状表明:基层央行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管理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财政性存款是人民银行的资金来源,财政性存款业务是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也是监督检查金融机构的重点之一。核定金融机构财政性缴存款范围的原则是: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代理发行国债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应全额就地划缴中国人民银行。从近年金融机构缴存情况来看,金融机构漏缴、迟缴、少缴现象屡屡发生,因此,探索和完善财政性存款的缴存方式和手段,加强对财政性存款的管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1983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将各金融机构吸收的财政性存款划为人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委托金融机构办理,全额缴存当地人民银行,阐明了财政性存款是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之一,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  相似文献   

13.
加强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考核和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工作是人民银行缴存款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督促金融机构准确、及时办理核算业务,防范会计核算风险,落实货币政策执行.近年来,江西省大部分人民银行县支行开展了央行会计核算业务(以下简称业务)上收工作,县支行业务上收后,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缴存款监管面临新的难点和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营业部针对县支行业务上收后缴存款监管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以期对人民银行缴存款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2)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范围;(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缴存办法;(4)存款准备金的批准动用等。  相似文献   

15.
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起对增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理顺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不知源于何时,划缴人民银行的财政存款越来越少,甚至有的金融机构已经多年未划缴财政性存款。就此,我们做了一些相关调查,发现财政性存款缴存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基层央行财政性缴存款管理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 《福建金融》2006,(12):45-47
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进行核算管理一直以来是基层央行的一项传统、基础和重要的会计工作。本文简要回顾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划缴业务发展过程,对基层央行财政性缴存款管理难点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财政性缴存款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将商业银行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从财政性存款调整到一般存款以来,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范围已多年未作较大调整。随着人民银行体制改革、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税收入库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1998年规定的财政性缴存款范围与金融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亟待调整、规范。一、现行财政性缴存款缴存中面临的难点(一)缴存科目较多且名称不一从人民银行规定财政性缴存款范围情况看,要求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科目名称、个数较多,在不同系统间也不一致,增加了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管理难度。据统计,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科目就有20个,其中名称相同的仅有财政预算外存款、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待结算财政款项4  相似文献   

18.
财政性缴存款作为人民银行信贷资金,是人民银行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尽管其缴存范围越来越小,但仍与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起对增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理顺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以及对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务院规定,金融机构吸收的财政性存款必须全额划缴人民银行,目前有些基层金融机构为增加一般性存款余额,而采取各种方法规避缴存财政性存款,甚至有些县(市)级财政性缴存款科目余额在报表中反映为零.此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0.
财政性存款是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央行基础货币的来源之一。但伴随着金融制度的变迁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财政性存款管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财政性存款缴存中的问题亦时有发生,对其加强管理与监督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