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金矿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和黔东两个地区.黔西南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该类型金矿,先后发现了紫木凼、戈塘、烂泥沟、水银洞和老万场等大型金矿,有多部专著出版,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黔东地区的金矿在1000多年前的蜀汉时期就有民间开采,但其研究和勘探程度比较低.黔东南金矿点多面广,开采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重要的产金区之一.本文从区域地质特征对黔东南金矿进行探讨,并对该区的找矿远景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铁路占有重要地位.渝黔铁路,起于重庆西站,止于贵阳北站,是连通重庆、贵阳两地的快速铁路,全长345公里,为客货共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建成后遵义市将融入重庆两小时经济圈,贵阳半小时经济圈,将大大改善本区域交通结构,并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并使该线路与在建的兰渝铁路、贵广铁路共同构成高标准、大能力、快速度的铁路通道,促进西南、西北与珠三角、港澳等地区人员、物资交流.本文将分析渝黔铁路度的建成对遵义市经济、城市结构的影响,探析渝黔铁路给遵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西南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因此,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状况的分析,说明了旅游业是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运用DEA模型测算省域、市域两个层面的旅游效率,研判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1)贵州省旅游效率在2012—2018年间持续增长,黔西南、毕节、铜仁等地区处于旅游效率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是影响贵州省旅游总体效率的关键地区。(2)贵州省内不同地区的旅游效率具有区域异质性,技术差距是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贵阳、安顺、黔南等旅游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已步入技术创新阶段,推动原始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尤为重要。(3)“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应采用分类施策、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短板进行自我优化,引导社会资金向规模报酬收益较高的地区投放;另一方面要建立全域旅游合作网络,强化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和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湘渝黔边区是指以传统的“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的3省邻近地区,大致包括湖南境内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重庆的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等6个地州市,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归属于国家“西部地区”。区域文化上的趋同性、区域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无序性,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旅游开发现状、逐步形成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各地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以及区域旅游中心的初步形成,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成为可能。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形成,必须着手进行以下工作:迅速编制总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立旅游环线,推出区际旅游联合体和共同市场,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特色文化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6.
最新游讯     
《大陆桥视野》2006,(1):104-105
欧洲游开放首年遭创三大原因是阻碍;神农架景区将首次实行休游;城市改名招来财源滚滚;澳门旅游新去处渔人码头开业;黔东旅游魅力诱人。  相似文献   

7.
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取典型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北京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获取分析数据,构建旅游流扩散指数,并结合利用GIS技术、位序—规模法则、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中国其他城市空间扩散的特征及扩散路径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全国其它城市间分布不均衡,向传统旅游城市或省会中心城市扩散强度较高;空间扩散态势呈集中型扩散,空间扩散格局还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入境旅游流流出北京后首次扩散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向和西南向,整个扩散路径上的旅游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东→西南、西南→东北等三个方向,旅游流扩散路径比较集中,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城市经济联系等要素驱动明显。  相似文献   

8.
论昆明旅游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犁 《经济问题探索》2001,(12):117-120
昆明作为云南省最主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在不同地域旅游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抓住机遇,以大西南为腹地构建发展战略,向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营造更加完善的城市旅游空间,才能进一步发挥昆明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经济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在我国的兴起,旅游区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西北、西南等地的分析,指出摈弃以经济为目的的旅游发展,重新正确定位旅游的基本价值或首要作用,才是解决环境和旅游的矛盾,保护遗产性旅游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2021,41(2):203-213
边境旅游作为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章采用Theil指数、地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测算旅游综合发展指数,同时探讨2005年以来中国陆地边境地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边境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整体波动下降,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而后趋于平稳的收敛态势,东北、西北、西南三大片区内部差异大于片区间差异。②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西双版纳州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扩散效应在西南地区渐显。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旅游综合发展相对缓慢,尚未形成稳定的旅游发展核心区域。③口岸的建设对边境地区整体的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东北片区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而丰裕的旅游资源是西南和西北边境地区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边境旅游发展的整体影响相对最弱,需继续加大力度优化边境地区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东部发达地区、集约农业区与西南部落后地区、粗放林牧区的过渡地带.该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却陷入"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怪圈,造成十分突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乌江、清江、澧水、沅水乃至长江的生态屏障建设,而且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总体进程的推进.本文从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该地区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构建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东部发达地区、集约农业区与西南部落后地区、粗放林牧区的过渡地带。该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却陷入“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怪圈,造成十分突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乌江、清江、澧水、沅水乃至长江的生态屏障建设,而且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总体进程的推进。本文从渝鄂湘黔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该地区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江南论坛》2014,(8):I0012-I0012
正太华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宜兴市西南端,宜兴最南岸;是宜兴市西南门户重镇、饮用水源地保护重镇、云湖风景区重要区块;是长三角地区自然生态游资源、历史人文旅游景观资源最富集乡镇之一;是全国有名的"竹制品之乡"、"名茶之乡",先后荣获"  相似文献   

14.
滇黔桂结合部包括百色、文山、曲靖和黔西南等四个州市,是资源富集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它们有各自的发展优势,有合作的基础和必要性,要通过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声业对接与互动和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争取取得比单打独斗更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融共促有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西南喀斯特地区8个省份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强,且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总体呈四周高、中部低,且以“U”字型由四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初期为乡村旅游滞后型,后期逐步实现同步,并向更好的协调类型发展;两大系统耦合协调是受文化作用力、经济驱动力、产业聚集力、政府推动力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6.
亚丁景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旅游开发被视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而位于四川西南部的“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景区旅游开发正处于这一轮开发的浪潮之中。作者利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对亚丁景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综合当今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试提出一种旅游开发模式,作为学术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促进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便利,与其四个邻省,三个邻国。云南凭借着自身具备巨大的旅游优势和城市魅力,吸引着大量国内外大量游客脚步。对于现如今我国旅游业环境的变化和云南自身的规划建设,更好的发展云南旅游经济必须着手于一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央已经把将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旅游业是云南省支柱产业,在桥头堡建设中将发挥先导作用。云南旅游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高度开放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立足国际市场,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培育旅游产业。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旅游网络信息建设,突出云南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中心地位,提升云南旅游形象。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扩大旅游经济效益,增强云南旅游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杨欣 《新经济》1995,(11):40-44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面临更上一层.楼的世纪之交,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脱贫被提上了国家的首要议程。前者关乎中国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后者涉及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均衡、协同发展,乃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西南的滇、黔、川、桂4省区,被称为“世界三大处女  相似文献   

20.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无限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到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接壤,是我国国界线最长的省区。近年来,随着新疆对外开放的扩大,尤其是边境地区口岸和亚欧第二大陆桥的畅通,使其成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从而使新疆在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基础上,跨国旅游和边境旅游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