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国A股市场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53家上市公司股价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选定的事件窗口内,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预案公告事件前后存在显著的正面股价效应,而且存在事件提前泄露的情况。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引起股价正面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成长性好、规模小的公司股价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国A股市场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53家上市公司股价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选定的亨件窗口内,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预案公告事件前后存在显著的正面股价效应,而且存在事件提前泄露的情况.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引起股价正面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成长性好、规模小的公司股价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2005年5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A股上市公司可转债预案公告的101个样本,结果显示预案公告效应显著为负,但全流通股样本的预案公告效应为正,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对60个可转债发行公告样本的研究表明,中国可转债的发行公告效应显著为正,这与英美市场完全不同,其原因可归结为股权分置改革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实施。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可转债发行公告的股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有力地解释了预案公告的负效应,与预案公告效应正相关;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股权稀释度是发行公告正效应的显著影响因素,与发行公告效应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回顾与股权激励有关的文献基础上,以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之间公告股权激励预案的8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在事件窗口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预案公告事件前后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然后将样本公司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对各组之间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及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进行了比较,以探求各组间的差异,同时发现事件存在提前泄露的情况,并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10~2011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股票收益率和行业收益率为基本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股权激励的短期市场反应。结果表明:在事件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布有助于提升股价,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会提前反应;公告前停牌的公司在复牌日之后对股价的负面影响大于公告前未停牌的公司;股票期权对股价的影响大于限制性股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0年发生的100起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短期财富效应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以国外常用的事件研究方法,通过计算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第一次公告日前后(-10天,30天)等不同窗口期的AAR和CAR,并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测度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短期财富效应;从主并公司取得控制权动机的角度,通过分析主并公司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后短期财富效应的关系,发现了主并公司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短期财富效应的影响,从而为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做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9—2011年上半年公布股权激励方案且正在实施的深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即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市场对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公布的反应,发现市场对于股权激励往往是积极的,具体体现在方案公布后,上市公司会存在超额收益,但这超额收益是短期的。对于股权激励前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分析,将同一行业中拥有相似规模,并且没有采用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比较的对象,比较后发现,一般采用了股权激励的公司财务基础都比较扎实,并且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的财务数据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割裂问题,同时也为向上市公司高管提供股权性激励做好了制度铺垫。本文选取了A股市场上以期权为激励标的、有明确的行权价格的共44家企业,并根据每家企业的行业和资产规模选择了44家控制样本,以预案公告日为基准日,观察了这88家企业在基准日前后各12个月的平均股价变化。检验结果显示,无论从短期(一个月),还是从中期(一年)来看,测试样本的情况都要明显优于测试样本,但各个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也更大,说明即便是在排除了整个股市的走势因素之后,股权激励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李梅 《财会通讯》2014,(11):87-92
并购是企业迅速扩张,短期内实现资本大幅增值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公开历史数据,运用市场模型的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了2006-2011年间首次发布并购公告的405家A股上市公司的520个并购事件样本的股东财富效应。结果证明,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并未给股东带来显著的正财富效应;行业因素对多元化并购短期绩效存在一定影响;在剔除行业因素后也没有给股东带来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同行业并购与多元化并购绩效实质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50%之间时,多元化并购随股权集中度提高,短期绩效下滑;同行业并购短期绩效随股权集中度增加而提升。国有性质与短期股东财富效应正相关,但对同行业并购统计上显著,对多元化并购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一、股权激励总体实施情况及其特点自中捷股份股权激励方案批准以来,股权激励得到了市场的认同。2006年就有40多家公布其预案,但从2007年3月开始,证监会进行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要求上市公司只能完成治理整改后才能报送股权激励材料,股权激励遭遇"冰河期",放慢了实施的步伐。直到2007年12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再度开闸,截至2008年1月22日,有股权激励概念的上市公司达73家,其中进入实施阶段的有24家,6家已经大会表决通过。在已经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中,其成长性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开发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如岸桥等的关键技术,其中涉及了三雏模型的导入、设备作业运动的实现,建立图形化用户界面;完成设备模型之后,将设备模型组织成Flexsim中的设备对象库。  相似文献   

12.
<正> "企业若不快速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就会沉没在时代的洪流里。"美国著名学者T·G·Lewjs在《零阻力经济》中如是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企业不再是过去那种以单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显示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而是通过智力资本获取竞争优势。时至今日,智力资本已成了企业最为重要的生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松涛 《价值工程》2004,23(5):105-10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管理层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的法律障碍、融资的还款风险、融资活动的暗箱操作等等,本文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对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问题进行规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宽带薪酬模式之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琛 《中国新时代》2004,(10):68-72
信息时代影响和促进了我国IT产业的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综合性IT企业涌现。这些企业依靠技术优势,抓住市场机遇,许多以科研院所、高校机构为核心的IT企业开始迅猛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此时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很可能成为IT企业规模扩大的瓶颈,造成士气低落、人员流动率高的局面。IT企业针对自己薪酬管理的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松涛 《价值工程》2004,23(8):105-107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管理层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的法律障碍、融资的还款风险、融资活动的暗箱操作等等,本文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对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问题进行规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娜 《上海房地》2006,(8):10-11
国务院出台的“六条措施”,明确提出要“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此之前,针对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供不应求”的虚假传闻,建设部也明确表示,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不存在房源不足”问题,可售商品住房面积总量达到1.2亿平方米、100万套。同时也提醒消费者“,不要被虚假信息误导”。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资源浪费、供求关系扭曲等不利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常、有序的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一种在机械加工中,为保证工件加工精度,对工件加工工序的自由度判定及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且提高了工件加工工序的自由度判定的准确性,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一种在机械加工中,为保证工件加工精度,对工件加工工序的自由度判定及分析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且提高了工件加工工序的自由度判定的准确性,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Warsaw Pact have raised a host of new questions. Will there be a Peace Dividend: more security and more money to spend on other things, or a Peace Penalty: mass unemployment in the arm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difficulty for many leading high-technology firms? Will there even be Peace at all or will there be instead a new ‘Second World War’ as the old Second World of the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relapses into internecine nationalist conflict? Many of these questions are unanswerable, but this paper reviews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likely trend in military spending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on Western Economies. It examines the strategic context which will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reductions in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policy response which will determine how governments adjust their budgetary stance to reduced military outlays; and the macroeconomic and industrial impact of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