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型社区在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构过程中,成为城市中最为薄弱和容易受到风险冲击的单元,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难点.基于对社区韧性内涵与构成要素的梳理与讨论,以转型社区为研究场域,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治理四个维度分析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与脆弱性,认为应通过内部增能与外部协力重塑转型社区因应内外部变化的吸纳、回应与创新能力,促进转型社区的城市融入与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香香 《企业导报》2010,(7):260-261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单位制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开始通过社区组织来重新构建它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但是目前单位在社会资源的占有量上仍然是优于社区,单位记忆也阻碍着社区认同感的形成,在单位社区开展社区建设不是一件易事。认为打破居民的依赖心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实现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是在单位社区进行社区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行政”与“自治”是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一对基本关系,也是基层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城市社区承担着“基层行政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双重职能,行政事务冗余而自治功能弱化。“去行政化”强调“行政”与“自治”的二元分治,其在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面临社区居委会困境和社区自治建构困境。着眼于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双重目标,城市社区减负的方向应是治理主体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治理功能的实现,进而推动“行政”与“自治”的互促共生。赋能社区居委会和联结社区多元主体需要国家行政权的适当介入,故提出“契合行政”理念,认为应从主体、功能、利益三个维度推动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契合,从而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谷志莲  柴彦威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89-95,102
许多中国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成为广受提倡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居住空间,也是城市改造的重点,其发展前景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宜老性"的视角,通过典型单位社区的案例研究,从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老年人的社区认同、社区组织与建设中的社区参与等阐述了单位社区的"宜老性"特征,认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具有宜老社区的特点,其空间结构、社区认同、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组织再造等是"宜老性"的重要体现。单位社区养老设施与为老服务的相对缺乏也成为应对社区养老的最大制约,宜老环境建设面临着市场化力量主导下的社区资源争夺。在单位社区改造中,应该充分肯定单位社区对单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区营造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等语境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日本社区营造经历了社会制度与规划体系的转型,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变,其服从于资本逻辑,是通过空间调控进行空间关系再生产的表现。引入“资本循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分析资本、权利与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关系,阐述资本逻辑下日本社区空间发展的本质及权利逻辑下社区空间治理的模式。通过借鉴日本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坚持顶层设计以实现社区自主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促进社区空间正义,以及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重建社会资本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社区营造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8,(12):80-8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人民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政府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政府职能开始发生转变,社会治理逐渐走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结构。本文基于网络治理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台湾重建区社区营造中各参与主体如社区行政组织、社区居民、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究不同主体彼此之间如何进行协商合作,以期从中借鉴社区治理中多主体协作的经验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社区治理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面临着三方面困境:治理结构单一,权责边界不清;治理主体分散,行动协调困难;治理理念异化,市场机制扩张。城市社区冲突的治理涉及基层政府、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多个主体,在社区冲突治理中分别发挥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机制。但因其主体地位不同,利益关联程度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对社区冲突的反应和行动不一,仅依靠单一主体无法实现“善治”。因此,为进一步解决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难题,提出构建城市社区冲突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党组织的引导和调解功能、完善公共空间的合作供给策略、提升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认同、提高社区主体对话协商参与度等优化路径,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城市社区生活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寻找治理机制成为基层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从"互构型"社区治理视角来检视城市社区的治理机制。从业主组织治理到业主的冲突再到多元协商社区治理,在社区互构域中制度主体与生活主体互构共变,形成了一个新的相互适应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并不是单向度的线性链条,而是多主体多层次反复协调与整合,不断建塑与型构的过程。"互构型"社区治理视角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窗口,其治理成效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不可否认,各级城市政府为响应政策号召,也在积极探索高效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试图转变过去的全能型政府治理模式,进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但是,当前郑州市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效果仍不尽乐观,协同治理整合机制不优化、协同治理保障机制不健全、协同治理沟通机制不畅及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俨然成为了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的现实梗阻。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优化郑州市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效果,针对当前郑州市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平湖地处东海之滨,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金平湖”美誉。2017年平湖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确定了“以农村基层党建为统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的实验主题,按照“同心党建、立体共治”的总体思路,深化“三社联动”,促进“三治融合”,打造“新乡邻”社区,探索和建立多方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实验区创建过程中,平湖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大治理”工作格局;通过培育多方主体,完善“共治理”社会体系;通过强化机制创新,营造“善治理”发展氛围。经过两年的打造,平湖市进一步拓展了社区协商渠道,培育发展了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引导村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打造了一批乡邻服务点、乡村治理能手和特色治理项目,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下一步,平湖市将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分类指导和示范引领,加强社区治理专业力量培养,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加快总结提炼社区治理品牌,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本期推出平湖市农村社区治理特色创建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12.
<正>为了给用户带来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服务,公司96965信息平台全力打造30分钟服务圈,在兰州市建立了51个服务网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业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了跟上与时俱进的脚步、拓展业务范围,笔者所在的兰州民召集团近年来不断探索,结合  相似文献   

13.
3年历练、西班牙山地建筑经典之作作为地中海风格建筑系列的延伸,美林湖·国际社区此次打造的[金色溪谷]组团为西班牙山地建筑,与之前的美国南加州风格产品同出一辙,但有所不同的是:其在建筑形态上与山地特性相更加融合,立面表现为情调优雅、质朴、纯洁、浪漫、奔放、并且注重社区关系与院落生活价值,创造出前庭、中庭、内庭等多种居家空间。园林景观在布局上分配更加均匀,而且在区内运用了大量的陶罐、水景等元素,园林景观的立体层次感非常强,在最大限度将室外景观融入室内的同时,也有保持了非常好的私密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导刊》2009,(4):110-110
3年历练、西班牙山地建筑经典之作 作为地中海风格建筑系列的延伸,美林湖。国际社区此次打造的[金色溪谷]组团为西班牙山地建筑,与之前的美国南加州风格产品同出一辙,但有所不同的是:其在建筑形态上与山地特性相更加融合,立面表现为情调优雅、质朴、纯洁、浪漫、奔放、并且注重社区关系与院落生活价值,创造出前庭、中庭、内庭等多种居家空间。园林景观在布局上分配更加均匀,而且在区内运用了大量的陶罐、水景等元素,园林景观的立体层次感非常强,在最大限度将室外景观融八室内的同时,也有保持了非常好的私密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正>在苏宁O2O的商业理念里,O2O的模式绝不是两端或者三端,而是移动端、PC端、门店端、家庭端的四端。今年8月,苏宁和阿里巴巴及万达集团达成了合作,选择和阿里巴巴合作是苏宁实现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之一,当O2O模式已经成为全行业公认的趋势时,需要有更深刻、清醒的认知,互联网+时代的O2O,应该是围绕行业本质和核心能力,将线上线下最有优势的要素资源在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提升实体经济的信息化水平、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最终创造增量价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