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媒介融合”出现的技术背景,分析了媒介融合的路径、作用及影响.指出媒介融合影响着媒介生态,也影响着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技能.因此,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借助新媒介形态来发展自身,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要从网络中发现热点,发现新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2.
从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到现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可谓是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几乎在各大城市、各条公交线路上实现了全覆盖.诚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的诞生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的出现也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对其传播效果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朱信良 《理论观察》2012,(1):108-109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媒体,由于资金的短缺、人才的匮乏等因素,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区域级电视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电视文化,提高媒体的竞争实力,继续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人难以忘却的日子,四川省汶川8.0级强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媒介打破了单一的报道模式,出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电视24小时直播和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的媒体相互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作战的“融合新闻”。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改变了高校新闻编辑的媒介生态环境,客观上要求高校传统新闻编辑角色重构和采编流程再造.高校新闻编辑应从单纯的“新闻编制者”转向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提供者”,从单纯的“新闻把关人”转向“新闻解析者”与“公共论坛主持人”.高校新闻采编流程应从单一媒体转变为全媒体,从静态线性转变为多元互动,从传播者本位转变为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6.
警惕电视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艺术媒介带来了时代的电子文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速度陡然加快。电视逐渐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看电视节目则成为大多数家庭成员主要的业余生活。电视对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浸淫日益加深,以至于中国社科院都十分郑重地将“电视影响评析”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对电视的评价之辞不时耳闻,大多却局限于对电视节目中明显低劣和粗俗部分的抨击,缺乏对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几乎“独霸”——大多数人对此却心甘情愿或麻  相似文献   

7.
聂虹 《魅力中国》2014,(25):269-269
麦克卢汉在上世纪提出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快速发展的科技挑战着传统媒体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要求多媒介的快速融合交织。笔者就凤凰卫视的电视新闻为例,浅要地分析在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华 《魅力中国》2013,(11):322-322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分析了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娱乐不“愚”乐的价值取向,探讨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娱乐节目相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指出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节目的形式更丰富,更具可看性,也在重新发掘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使单纯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增加了高尚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深层意义上讲,也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日益融合,使得我们正在迈向一个集“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即时塑造和修复,它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为政府形象的塑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马亚辉 《魅力中国》2013,(28):321-321
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媒家族中的成员,后来居上,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电视传播也成为人们信息接触量最大,面积最广的一种媒介方式。电视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来源,以传递信息。提供知识和娱乐为宗旨,而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不加选择的随意发放信息。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其中主持人的“把关”行为是电视传播中一种重要的把关方式。研究电视传播中主持人的“把关”行为,对电视传播的发展及知识的普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视音乐专题文化充分利用了视听艺术及技术的创作手法,结合相应的叙事理念,力图将电视媒介与音乐文化进行融合,一方面丰富了电视艺术的内容,一方面使音乐艺术有了更生动的表达形式。本文以电视音乐专题片《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为典型,从视听艺术及技术理念出发,阐述电视音乐专题片的创作模式及特征,从而探寻出适合当下电视音乐专题文化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对公共话语空间的营造,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与重构思路.要重视节目话题的重构;节目形式的策划制作可借助网络资源重构;要丰富节目互动及利用多媒介资源营销节目品牌.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积极探索电视文化的建设路径。不断提升电视媒体自身的亲和力。影响力、公信力与竞争力,为繁荣社会文化,加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民族性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萍  钱艳 《新西部(上)》2009,(8):159-159,143
个性鲜明而内功深厚的主持人、丰富的信息与独到的点评、对受众需求的细腻关怀和巧妙融合"冷热"媒介的特色使<有报天天读>节目从电视读报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这也是其传播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张琼 《发展》2010,(8):69-69
“电视是以凝聚人类智慧的高科技为基础的媒介,它以生活的形态传播信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官,因而最大限度地贴近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最大众化的传媒。”(朱羽君《电视采访学》)  相似文献   

17.
王秀云 《理论观察》2008,(6):152-153
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主要是传播的功能。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电视艺术的传播功能,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其对“电视艺术”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尹谦 《理论观察》2007,(6):155-15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电视媒体可以大有作为.农业电视节目作为电视媒体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媒介,其内容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电视媒体对“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农业电视栏目内容突出“三农“特色,增强节目的针对性,突出时效性,侧重实用性,注意前瞻性,真正办出适合农民需要的电视节目,对于充分发挥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至关重要.为此,农业电视节目内容在制作过程中至少应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媒介融合"出现的技术背景,分析了媒介融合的路径、作用及影响。指出媒介融合影响着媒介生态,也影响着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技能。因此,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借助新媒介形态来发展自身,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要从网络中发现热点,发现新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20.
《东北之窗》2013,(20):101-101
三年来,大连广播电视台先后请许多专家作了专题讲座,其中有胡正荣的《媒介融合与广电发展机遇》,张育华的《广播电视的表达与创新谋略》,王晓晖的《云层下的媒体选择》,彭兰的《新媒体的变革走向》,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史蒂夫·赖斯教授作了《电视媒体媒介融合战略》、《背包记者的技巧、设备和电视新闻报道》的专题讲座,南希·罗的《社交媒体促进电视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