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师可从学生情绪、学习动机、学习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正确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易出现焦急、厌倦、抑郁、失落等“适应困难”心理问题。预防和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辅导员帮助大学新生树立积极心态:培养积极的大学情感;增强新生的成功体验;提供积极的信号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大学新生在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不适应。探索促进大学新生角色适应的上佳途径,可以为推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5.
本案例中虞某升入大学后产生紧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并不时有失眠等躯体不适及人际交往不适等问题,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中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使虞某的心理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咨询结束后回访,显示咨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对无锡太湖学院的不同院系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测评,主要研究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性别、院系、生源地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组织这四个因素都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程度有影响,是否是独生子女、中学是否住校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常,我们把从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环境这一段时间,称为大学新生适应期。在这段时间里,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等。然而,新的环境、新的伙伴和新的要求,使他们出现了种种问题。能否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对于整个大学生活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由于家庭教育、应试教育影响及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入学后产生环境、学习、社交、性心理等方面适应不良。为此,应开展心理适应教育、加强学习心理与人际关系指导、重视性心理教育、建立完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对刚跨入大学门槛并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一新生以及时科学的指导。新生入学教育包括科学的专业指导、及时的"转换"指导、系统的心理指导、悉心的解困指导、得当的规范指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大学新生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新生特点,科学拟定教学对策,以实现学生素质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一、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存在的问题1.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大学校园是新生生活的崭新天地,新的环境带给大学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对大学生活的茫然.新生的认知结构与思考方式仍与高中生相同。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停留在美丽的象牙塔阶段。没有意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大学新生对环境的改变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导致对大学新生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步入大学校园会产生很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是心理断乳期的表现。分析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找出产生心理断乳问题的主要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差、心理问题较多,对考试的依赖和恐惧、恋爱和意志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由于性格特征、家庭教育背景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入校适应期的主要表现可分为愉悦型、责任型、奋斗型、渺小型、放纵型及无所适从型等六类.学校教育应因人而异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辅导员应如何应对进行简要的探讨,旨在使辅导员和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学生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且具有健康的心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差、心理问题较多,对考试的依赖和恐惧、恋爱和意志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入学的大学新生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吃穿住行、生活方式与高中时代截然不同,再加上生活自理能力差,面对新的环境,生活秩序发生紊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或者相关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一下导致大学生心里情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环境、学习、人际关系和心理的不适应.加强适应性教育的途径有精心研读新生档案,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引导,运用友群教育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