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无论其职务大小、职位高低,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各种诱惑下,如果对其权力不加以监督,权力失控后就会导致腐败的产生。其表现为:一是掌权者可无视法律法规,乱发政令;二是掌权者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三是掌权者可凭关系滥用“庸才”、“奴才”,建立“关系网”,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个人主义。由此可见,权力这种凌驾于社会和他人之上的权威性和权利的优越性,随时都处于廉政的临界点。稍不加限制,便会导致权力的腐败。因此,正确掌握好权力使用过程中的“度”,才能成为人民的公仆;只有建立健全和完…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的“自然无为”之道、“长生久视”思想旨在立足于长远,进行可持续发展,其对现代企业的永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中有一整套中国式的管理学思想.管理要顺人之性而进行,“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成为《道德经》关于管理的最基本原理;《道德经》所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精神、“清静”、“寡欲”的修养精神、“反者道之动”的“变通”精神等,对于我们现代管理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德倡廉,以俸养廉,以监督保廉、以法护廉等一系列途径和措施的实施,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肇始的标志。“道”是虚无,又包括实有,决定实有。“道”哲学高度抽象,又贴近生活,讲求功利。老子出世、不争、无为,又入世、相争、有为,前者是表象、方式,后者是实质、目的。  相似文献   

6.
无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有着深远的自然的和人性的根源.政治观上,庄子认为无为之作为是君主和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根本的、最高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自然和人性的根源.孔子和老子都有“无为“的政治观,庄子沿着这一思路加以发展,而形成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无为"是其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其精神实质有三顺以自然,用无用的基本方法的统一,精髓是以为民本.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教育组织者、领导者,具有多维的社会角色;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当今,家庭、学校、社会呼吁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的“时尚”班主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简要地介绍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由来以后,着重阐述了庄子的仁义礼乐观念。庄子认为:仁义是人本性中的自然之物。当所谓的圣人出现以后,便将仁义从人的自然本性中析离、提取并悬置,成为匡正人行为的工具。于是,世俗之人争相奔命于仁义。庄子从自然无为的“道”的角度出发,指出仁义礼乐是异化人的重要工具,是最大的有为。对此,他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老子的"无为"正体现了"道"的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顺其自然、不与物争、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等。它已经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从而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文章重点分析老子"无为"政治思想对现代治理国家方面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过程是同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人们“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机联系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孔子虽然没有像孟子和苟子等人一样明确地提出人性论,但是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关于人性的论述。孔子的人性论从人情出发,对人性的弱点有着独到的观察,注重人性的经验论考察,充满人性关怀。孔子的人性论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湘国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1):51-53,145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是私营企业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劳资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与私营企业的“人治”管理、基于“经济人”人性理念和只追求家族利益最大化的单目标理念密切相关,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私营企业必须树立“法治”“人本化”和兼顾职工利益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总和”的语义分析 ,认为马克思讲的利益是其主张的人的本质的内容。这可以从人性包含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予以系统的理论证实。人性内因的七个要素是肉体、需要、认知、实践、活动、时间与空间。人学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石 ,由此可知生产力包含人、财产、知识等三个基本方面 ,知识取代财产支配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融合和良性互动促使社会法产生,经济法作为社会法中的一个法律部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市场失灵现象使政府职能有所扩展。使其运用有形之手干预经济,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正是为了规范干预的手段、程度、范围等而产生,显然具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论机械管理与智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的实质是管人,管理的目的是使效益最大化。人不能用固定的东西去禁锢,僵化的管理达不到管理的目的。智慧管理就是运用人的智慧来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所以,管理的重点在于发掘人才,使用智慧进行管理,以使工作效果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8.
内部控制的重新定位——基于企业本质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局限于审计视角,所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缺少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忽略了企业治理控制这一最基础的内部控制.企业本质与内部控制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内部控制致力于实现企业系统整体有效.从企业系统整体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应包括六个部分:控制环境、企业治理控制、企业管理控制、业务控制、信息系统、监督评价与报告.这六个要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价值取向分析反倾销制度中公共利益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秩序、自由、效率被公认为法律的基本价值,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反倾销法中引入公共利益原则,可以解决反倾销所涉不同主体之利益冲突,弥补反倾销措施之局限,矫正反倾销措施之过枉,均衡社会各方利益,从而实现反倾销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论述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出现违背人的类本质异化状况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公共生活中劳动异化却依旧存在。究其深因,在于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本质在工业化社会以外再约束的形态得以体现,这种依靠硬性制度实现公共性的途径只具备程序合法性,没有深入人心的实质合理性。只有打破政府作为公共生活单一承载主体的现状,构建多元中心自由合作治理的自治模式,使公共生活成为人们平等、自由参与的领域,人的能动性才能得到释放,以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