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处理混凝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作为水处理工艺中重要的环节,混凝工艺的效果决定着后续流程的运行工况、处理费用及最终出水水质.主要对混凝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刘迪博 《魅力中国》2013,(13):127-127
我国矿井水净化处理技术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目前用于处理能力在每天几万吨以下的,处理地表江河、湖泊水的净化处理构筑物,在煤矿矿井水处理工艺中大部分被采用过,如预沉调节池、反应沉淀池(或澄清池)、过滤池等。矿井水净化处理后可作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已投入使用的净化处理技术主要有:沉淀、混凝沉淀、混凝沉淀过滤(混凝澄清过滤)等。处理后直接排放的矿井水,通常采用沉淀或混凝沉淀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生产用水或其它用水的,通常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混凝澄清过滤)处理技术。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过滤后必须再经过消毒处理。有些含悬浮物的矿井水含盐量较高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还必须在净化后再经过淡化处理。  相似文献   

3.
马宏军  谢芳 《魅力中国》2011,(21):213-213
针对寒冷地区低温低浊水质难于处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众多水处理工作者试验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混凝,沉淀,过滤三方面改善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的技术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4.
ABS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气浮+水解+好氧”工艺处理ABS废水,确定了水解酸化反应器、好氧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参数,考查了不同混凝药剂对CODCr去除率的效果及最佳投药量。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气浮-水解-好氧的处理工艺,能够十分有效地处理ABS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5.
在水处理过程中,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混凝除藻的理论体系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善。混凝除藻由传统混凝剂(主要是铁和铝)除藻,逐渐衍生出复合混凝剂除藻、新型混凝剂(如钛盐)除藻。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混凝,预氧化混凝除藻拥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当前,很多学者综合运用混凝技术与其他技术来除藻,并对其处理效果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混凝方法由开始的投加单一混凝剂除藻,慢慢地变为多种方式的联用协同除藻。新的混凝剂的研究和多种工艺的联合使用变得更为广泛,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采用A/O+深度处理工艺(混凝、氧化)对麦草浆废水进行处理试验。在实验中,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水解酸化及好氧出水进行取样分析,确定了生化处理实验的最佳时间参数。在深度处理实验中,对好氧出水投加混凝药剂进行烧杯实验,考查不同混凝药剂的处理效果及最佳投药,并在混凝处理基础上进行氧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很有效地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有机物,使废水中大部分的COD得以去除,在试验确定的条件下,该工艺可以将造纸废水中的CODCr降低到100mg/L。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锅炉补给水的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全膜法(UF+RO+EDI)处理经过混凝絮凝传统预处理的长江水。笔者首先介绍了混合式换热器、自动清洗过滤器、超滤、反渗透和EDI工艺原理,然后分析了本项目各阶段产水水质和水量的设计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全膜法处理系统操作与管理简便,运行水质水量稳定,目前是在水处理领域中较成熟且应用极为广泛的净水工艺。  相似文献   

8.
水处理工艺中的混凝过程是应用最普通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新开发的絮凝剂中 ,聚合铝以其净水混凝性能好、絮凝体大、用量少、效率高、沉降快、适用范围广以及能除去水中铬、铅等有害杂质等优越性而得以迅速的发展。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种优质高效的絮凝剂。在常用的聚合氯化铝 (PAC )中引进少量的SO4 2 - ,一般以Cl- /SO4 2 - =4为宜 ,可制得聚硫氯化铝 (PACS)。日本采用在纯PAC中加适量H2 SO4 作为重新聚合的促进剂来制备PACS。生产PACS的原料多种多样 ,但主要以廉价的铝渣、铝灰为主。铝灰因含有较多的有害杂质…  相似文献   

9.
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的藻类对供水水质和饮用水安全影响较大。大量存在的藻细胞,不仅会产生异味,还会向水体中释放藻毒素,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除藻效能较差。重点介绍了臭氧预氧化、臭氧强化混凝以及臭氧-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工艺,这种臭氧及其联用工艺对保证饮用水水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水处理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了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处理废水类型,分析了磁性纳米材料在水处理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该材料在水处理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