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有职业和身份两个层次上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身份上的农民概念和职业上的农民概念在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失地农民开始出现。在经济现实与制度跟进不对称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研究表明,土地产权模糊、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以及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混乱等是造成失地农民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失地农民被边缘化了。为此,改革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征地补偿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份”的生存状况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本文以江苏省失地农民为研究案例,全面和典型相结合,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揭示了这一群体数量可观、征地补偿和安置费偏低、住房动迁难度大、失业比例高、家庭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生活现状,指出他们多数不愿意放弃土地,迫切希望得到有效长久的生活保障,同时指出,失地农民增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应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权益,适时转换农民身份,健全各项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城中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由于农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失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保障,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必须创新与完善农地机制,使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根本保障。一、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完整的产权能保证主体的利益独享性,避免外部性,对利益主体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率。因此,重新确立农村土地的真实所有权,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使政治法律上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户经济上拥有的所有权相统一;使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土地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防止对被征土地所有权的严重侵害和公有利益的私有化。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为此,应不断完善农民拥有的各种土地权利。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主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置权。对于改变土地的用途只能局限在农业用途范围内,这就剥夺了农民获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城中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由于农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失地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保障,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必须创新与完善农地机制,使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根本保障。一、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完整的产权能保证主体的利益独享性,避免外部性,对利益主体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率。因此,重新确立农村土地的真实所有权,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用土地产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使政治法律上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户经济上拥有的所有权相统一;使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土地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防止对被征土地所有权的严重侵害和公有利益的私有化。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为此,应不断完善农民拥有的各种土地权利。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主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置权。对于改变土地的用途只能局限在农业用途范围内,这就剥夺了农民获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6.
失地农民问题是造成中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石家庄"城中村"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土地产权、征用补偿等制度的不完善是失地农民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对土地和农民相关的制度进行创新并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侵害问题数见不鲜,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主要表现为土地权益、经济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四个方面。针对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四方面入手,制定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对策,使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开始凸现,文章试图从现行的征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研究分析中,探求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权益丧失的根源及其表现,并通过与发达地区的对比,阐明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所具有的特殊性,进而指出,只有建立起与其特殊性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使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与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本来着眼于改善居民生活务件的旧城改造及扩张征地拆迁,有些却演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炒卖,以地生财,压低甚至侵吞征地拆迁费,与民争利的“扰民工程”。如何既促进城市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又兼顾被征地拆迁群体利益实现城市建设初衷和行政宗旨?关键在于实行制度创新,寻求征地拆迁与权益保障的优化结合,并让被征地拆迁群体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城乡一体化,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加速推进土地流转等工作做了全面部署.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只有靠加快推进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加速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农业、工业双受制约的局面,进而缔造双赢.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在迅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引发出多重深层次的矛盾,其中广大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正日益凸显。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和尊重农民根本利益、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村改革,从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对于我国依法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实际状况,同时吸收国内外学者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对完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大多失地农民的正当利益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虽然我国建立了相应的土地补偿机制,但目前这一机制还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尽快建构并完善合理的征地补偿利益分享新机制、教育保障和再就业创新机制、医疗养老保障机制和法律援助机制等失地农民利益补偿与保障新机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伴随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对长株潭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工作、保险与医疗保障方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表明,失地农民保障存在方式单一,力度不够,内容和体系不健全,保障缺乏长远性、层次性与差异性等问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保障方式,提高保障力度、完善保障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改革征地制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科学的征地制度应具备两项基本功能,即保障农民权益的功能和具备控制耕地非农化趋势的功能。改革现行征地制度的总体思路是:核心是要导入市场机制,承认集体土地的商品属性,最终以市场交易制取代强制性征地制;前提是要确立全新的耕地价值论,耕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性,还包括生态和社会性,及其价值的趋大性;关键是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和征用程序。  相似文献   

15.
明确地提出了现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的方向 :把审批制改为直接登记制 ;把分别登记注册体制改为集中登记注册体制。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安排与职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对民营企业职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先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工会制度、最终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来保障民营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规范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对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关于农民集体土地的征用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本文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基本出发点,对规范的征用制度的标准、“公共利益”的科学界定,及如何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实施补偿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借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了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选择,指出我国征地制度渐进式改革要审时度势,把握恰当时机,不可盲目推进。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村征地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本原因就是征地制度及其法规有缺陷和不完善。因此,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按市场经济要求转换政府职能,按市场机制定价及合理分配补偿资金,健全纠纷调解和法律诉讼等途径,来改革和完善农村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严重失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只有在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市场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联动,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