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用于解决香港、台湾、澳门问题的伟大科学构想.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及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香港特有的金融文化,具体体现在货币发行制度、联系汇率制度、金融管理局制度、银行制度以及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等方面.这些制度在香港的实践中形成了与内地不同的内容和特征首先,香港的货币发行是以足额的美元作为发行准备的,并由三家商业银行发行;其次,港币市场同时存在发行市场和公开交易市场,有各自对应的汇率,但在套利机制的作用下,二者不会出现明显背离;再次,香港本地没有中央银行,而是由金融管理局和部分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履行央行职能;最后,作为外资银行集中度较高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银行业的“金融三级制”也独具特色.此外,作为特别行政区,香港可在很多国际金融组织和活动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待遇 .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适合香港本地金融行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并在确保金融业稳健、快速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香港金融制度强适宜性是其发达金融的直接制度原因,制度创新是实现强适宜性的途径,达到强适宜性的制度条件包括,既有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自由经济制度和政府积极不干预制度。祖国大陆可以借鉴香港地区金融制度的经验,逐步提高既有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对经济制度和政府对经济干预模式进行调整,以加快金融制度创新,提高金融制度适宜性。  相似文献   

3.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其金融状况可以谙是整个社会状况的浓缩。作为目前香港货币金融制度的核心和基石的联系汇率制,是理解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把金钥匙。维持联系汇率制是“一国两制”原则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香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对中国内地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对金融自由与制度辩证关系予以分析,得出金融制度与自由相结合是金融自由充分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的结论。并进一步以香港金融制度为例证对所作的理论分析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香港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业的发展与成熟过程同时也是香港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过程。本文拟在分折香港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上.以期对我国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方法与借监。香港金融经济特色是完全自由的市场制度,但金融发展的实践却证明,没有必要的监管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因而当局的监管哲学也从“完全不干预”,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金融监管制度。1.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上实行管理与自律相结合。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局政府机构,主要是监理部门对财经事务科和银监处全权负责。其职责包括办理发放银行新牌照,…  相似文献   

6.
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内地与香港实行不同的货币法律制度,即一个国家两种金融制度并存。从货币发行权与管理权、发行制度、汇兑制度、货币政策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完善我国内地货币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经济解决通货膨胀、中国金融走向国际以及一国两制在金融领域的体现等重要思想。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正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思想进行,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香港澳门回归后。成功实现一个国家两种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8.
香港中环CBD产业集聚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香港CBD是世界上金融、保险、服务机构集聚的著名中央商务区。它的形成既有地理、历史原因,又有政府政策作用因素。香港所奉行的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健全的法制制度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环境都促使了CBD产业的集聚和发展。香港对于建立良好的政务环境、注重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及政府的大力推动等做法是值得内陆CBD建设所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竞争新趋势对我国金融业提出的新课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本项目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境外的流通数量和范围也呈现扩大趋势,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离岸金融中心,具有内地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其正面影响远大于其负面影响.事实上,内地对把香港建设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早已未雨绸缪,且随着CEPA在金融方面的四大调整措施的全面实施,香港将在实事上成为人民币的离岸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0.
大陆与香港两地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是双方能否实行更高级别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大陆与香港的金融开放度差距虽然很大,但呈逐步缩小趋势。大陆应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步伐,为大陆与香港两地更高级别的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香港“九七”回归,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九七”以后,如何贯彻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继续保持和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地经济的繁荣稳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在金融领域中,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九七”回归后两地金融关系的协调和金融衔接,其根本议题就是继续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大陆的土地出让制度来源于香港。因此了解香港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出让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香港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出让制度、土地出让金、地租和地税;其次介绍了香港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最后对香港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和大陆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进行了评论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陆土地出让金管理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金融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易出现金融机构集群发展的组织形式,我们把这种现象成为金融集聚。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托其港口的区位优势,以及金融业长久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金融坐标。而其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即金融机构的高度集聚,本文通过对香港金融产业发展进程的数据搜集和整理,计算其金融集聚度的变化,并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回归方法建立模型,对香港地区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归类分析,从而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地金融制度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现阶段究竟要不要构建农地金融制度还存在争论,在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缺失原因的基础上,得出我国需要构建农地金融制度的结论.借鉴国外经验,在探讨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后,从制度运行基础建设和农地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强国是我国现阶段金融工作的核心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于金融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及金融治理效能的持续增长。金融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金融治理效能的主要来源,且将金融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的持续输出对金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逐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金融制度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优化和发展,呈现出如集中力量办大事、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金融制度优势。然而,金融制度优势向金融治理效能的转化并非自发,需在深入剖析金融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的内在机制基础上,探讨转化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一般性转化路径,确保金融治理效能持续注入金融治理,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很多国家对住房金融制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形成多样性的住房金融制度,其中,美国(资本市场型住房金融制度)、德国(合同储蓄型住房金融制度)与新加坡(强制储蓄型住房金融制度)特征最为典型,对解决本国居民住房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德国和新加坡三个国家的住房金融制度成熟经验,对于我国住房金融制度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香港开通个人人民币业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对香港和内地的影响以及它与人民币离岸金融的关系,认为逐步放开限制,以在香港的离岸方式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既可以减少冲击,又可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一条双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复杂系统性和动态演化性,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透视政府治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和制度文化四大子环境系统,多种指标分析折射出当前金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对此,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精细化制度安排和渐进式制度供给显得尤为重要,要着力清除政府治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和制度文化中干扰金融生态系统平衡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影响下,香港刑法保留了英美法系刑法的较多内容,这就与我国大陆法系刑法存在诸多区别。香港的缓刑制度吸收了西方国家缓刑制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缓刑制度,本文选取内地刑法与香港刑法中关于缓刑制度的规定,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借鉴香港地区的缓刑制度,丰富和完善内地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20.
现代金融制度探析:基于金融交易费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金融制度存在的根由是金融交易费用的存在。现代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制度。现代金融制度除了承继金融制度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结构体系和功能特征,是金融制度发展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