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的主要含义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研究了简单再生产规律与扩大再生产规律之后发现的一个重大的经济原理。马克思说: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生产不变资本的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在价值和物质两方面补偿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不变资本。”又说:“第Ⅰ部类的收入的价值和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看起来好象是任意的。但是很明显,如果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其他条件不变,因而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这一原理,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固有的对抗性矛盾,而且展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一般的规律性。这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基本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并且可以运用来作为综合平衡计划工作实践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对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运用问题进行若干探索性的分析。一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在生产规模上的数量关系如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经济学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原理,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12个国家两大部类的最终产品产值进行估算并探讨其比例关系,分析发现:1995~ 2009年间,中国第Ⅰ部类的发展规模增长迅猛,两大部类最终产品产值之比不仅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两大部类发展失衡是致使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的理论可为化解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以及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晓华 《经济经纬》2006,23(6):11-14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趋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就是其突出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在此立场上所形成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制约和妨碍了他们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本质分析,这也是他们得不出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两大部类关系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怎样才算协调?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能协调?或者只要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就起作用?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认识我国当前经济中是否存在比例失调,要不要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等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放宽了马克思关于所有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率因素的数据假定,从一般意义上分别对"两部类"划分和"四部类"划分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定进行了模型推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第Ⅰ部类单位预付资本上所包含的追加资本以及第Ⅰ部类总产品价值占全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第Ⅰ部类资本家消费的绝对量和工人消费的绝对量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所对应的决定经济增速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并且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速存在"先升后降"的一般规律。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事实与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随着第Ⅰ部类投资份额逐渐趋于下降,消费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相似文献   

7.
在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交换关系从总体上进行考察后做出了最一般性的绪论,当我们参照恩格斯未采用的《资本论》第二卷第Ⅱ稿,对两大部类(主要是第I部类)进行具体分类后,对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的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就需要加以修订和补充,从中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说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原理,在经典著作中最早见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其中就有“关于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我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只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Ⅰ(V+m)>ⅡC,没有把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因而根本没有得出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第二卷中的两部类模型没有体现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从而存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利润率平均化理论的衔接问题。《资本论》是用等比例追加资本来阐述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问题,不能证明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如果在马克思框架中允许资本跨部类转移,即允许两部类资本有机构成进行不等比例的调整,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则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加入研发费用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发现当投入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研发费用相等时,扩大再生产顺利实现;当两者不相等时,则出现消费品生产过剩。可考虑将第Ⅱ部类的过剩资本向第Ⅰ部类转移,调整两大部类生产部门的比例,增加资本品生产的同时,将部分资本投入到研发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也可考虑扩大内需,创造适应居民消费需求转型的条件,形成对耐用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品生产过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具有优先增长趋势的第Ⅰ部类进一步划分为普通生产资料部类(第Ia部类)和技术创新部类(第Ib部类),考察了第Ib部类的技术跨部类传导机制及其对第Ia部类和第Ⅱ部类经济增长的迭代传导过程,由此建立了一个技术创新部类优先增长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估算出30个国家三大部类的价值构成数据和相关变量后发现,在2004—2008年间三大部类的增长率存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追赶期,但这一追赶窗口从2009年以后开始消失,意味着这两类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增长鸿沟持续存在。第Ib部类技术跨部类传导能对发达国家第Ia部类增长率和这两类国家的第Ⅱ部类增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第Ⅱ部类增长率的正向脉冲响应更为持续,从而推动着各国内部经济部类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把物质资料划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界限进一步扩展,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第Ⅰ部类、第Ⅱ部类的划分继续扩展,形成了生产数据资料的第Ⅲ部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领域。本文研究表明,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第Ⅰ部类的数据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第Ⅲ部类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第Ⅰ部类数据资本、追加的数据资本与企业家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减少的不变资本与第Ⅲ部类不变资本、减少的不变资本之和。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根据社会现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数据资本和数据资料的范畴;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新的第Ⅲ部类;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论证了第Ⅰ、Ⅱ、Ⅲ部类社会总产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社会资本流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数例和图式说明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文章将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从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两大部类按比例和谐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以及这两大部类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揭示了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客观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但是,马克思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具有资本主义特性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非资本主义社会就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区分这些经济现象和规律,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产品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再生产理论。列宁认为,把社会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乃是谈论实现问题的出发点。(《列宁全集》第2卷第119页)可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界,人们对于两大部类的学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毫无疑问,弄清这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些看法。本来,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是十分清楚而又明确的。他写道:“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相似文献   

16.
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以及实现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条件(I=S)与马克思资本主义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和逻辑关系。作为对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的研究,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公式和I=S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基本公式和平衡条件简单变形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可以说,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是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的基本公式及相关经济思想的直接吸收和客观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来,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整国民经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研讨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热潮。其中,对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特别是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讨论得最为热烈。王梦奎同志新著《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就是这场讨论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有五章十八节,集中讨论了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理论上来看,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和深入考察,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实践上来看,认识和掌握了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比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同社会产品、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全文分四节。第一方阐述第一部类比重的变化通过生产资料积累潜力的变化对再生产速度的影响。第二节考察消费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积累潜力从而对再生产速度的制约。第三节联系消费资料积累和全部积累基金的平均构成,来说明再生产比例同速度的关系。第四节分析生产资料积累在两大部类之间的投资分配比例对扩大再生产速度和劳动人民平均消费水平的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四节中,详细地论述了“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的交换图式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理论为指导,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口径,借鉴运用经典的投资乘数研究方式,可以得出,马克思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中的投资乘数产生条件就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条件VⅠ+MⅠ>CⅡ,由此推导出的乘数表达式与经典的投资乘数具有相同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