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浪潮运动     
浪潮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跟上了第三次浪潮,使自己得到了第一次辉煌;经过十多年的顽强奋斗走到了今天;现在和未来的浪潮只有跟上知识经济的大潮,才能创造出第二次浪潮。—浪潮总裁孙丕恕。  相似文献   

2.
倪道明笑得很开心,笑容里甚至有点孩子的狡黠。作为一名顶级的医药专家,他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耕耘了三十几年——并且几乎一直就扎根在一个单位里。作为一位企业家,他却只有五年的“工龄”——然而五年的时间对他来说已经足够,足够让他傲立于中国最有成就的企业家行列之中。倪道明笑得很谦逊,似乎一直就那样谦和地微笑着。然而他却有着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足以骄傲的资本——因为他可以很坦然地说:我的事业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为着提高中国国民体质而努力奋斗着。只有很少的人才可以对大家也对自己坦然地说出上面的话。  相似文献   

3.
张颐武 《中关村》2006,(7):110-111
博客今天是火得一塌胡涂了,北大中文系一位研究中文信息的硕士研究生写了一篇关于博客写作的论文,他的论文写得很翔实,在一个新的领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居然把我卷入的那场闹剧写了进去,这多少让我产生了一些滑稽感。但他的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他反复申说的博客的草根性格和私  相似文献   

4.
刘占远  CFP 《中关村》2009,(5):110-111
我的朋友老周前些日子鼎力推荐一本《大生活》,但老周的建言却不能敷,为什么?此人的品位挑剔得很。因此,他定是嚼出了些许味道,他说好吃,我就也跟着品尝一下。  相似文献   

5.
据媒体报道,国内首例网络点击广告欺诈案即将开庭审理。这让我想起一年前的一件事情来。一年前,我的一个在法国留学的朋友A回国了,除了带回他在异国的趣闻还带回了一个赚钱妙法,就是边上网边赚钱。“边上网边赚钱”,这让我很兴奋。我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下载一个叫做Cash  相似文献   

6.
个人素描 2003年,入主用友已经一年多,何经华希望人们可以忘记他500万的年薪和“空降兵”的身份。 从Sybase到Oracle,何经华都是继承了一个既有的团队,“当一个经理,包括总经理,不能嫌弃你的团队不好,一个团队的表现只不过是反映了领导的程度而已。我不反对淘汰,但我认为在公司成长过程中,要给员工机会和挑战,挑战不过就走人,大家都没话说。”  相似文献   

7.
可乐男孩     
于燕青 《中关村》2008,(6):59-59
看到了电视上可乐男孩少了一条胳膊,但他依然很阳光。我跪在床上切切地为他祈祷,希望他能成功地安上一个最好的假肢。想到他让救他的解放军叔叔先救那个女孩时,心里对他充满敬佩。他是中国的男性维纳斯!美德的、阳光的维纳斯!为他献上一首诗:  相似文献   

8.
姚羽中 《中关村》2005,(1):86-88
“我就要毕业了!”考完《公共关系学》,小曾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尽管成百上千次的经历过考试,但这一次意义非凡。这是小曾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门考试,换句话说,考完这一门,大学就只剩下毕业论文这一项了。而对于已经决定不考研究生的他来说,这很可能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门考试。  相似文献   

9.
程桔华 《中关村》2014,(4):27-29
让小微企业直接面对资金 李明顺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尽管在好贷网之前他已经有过四次创业经历,都不算很成功,但是当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他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加入了创业的队伍中。在互联网广告时代,李明顺创办了一家叫“广告互联”的公司;在社区浪潮下,又与戴志康合伙创办discuz!;在团购火热之时,创办了聚淘网;之后,还创办了财猫浏览器。  相似文献   

10.
IT 行业的秋天感觉很漫长,甚至秋得有了冬天的感觉。有句话叫做: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也许正是顺着这样的逻辑,TT 界昔日的两英雄均在近期发出了春天就要到来的讯息。丁磊说:“你看吧,明、后两年内,将会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赚钱。”王志东则预言,互联网业的第三次浪潮即将到来。我是在2001年11月19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看见的二位英雄的言论。从相关的报道我得知,丁磊目前正在开发“在线游戏”。他说:“我相信在线游戏会为网易创建一个非常独特的收入来源。”王志东则说:“这一次最重要的是要务实,抛弃模式,抛弃任何概念,大家实实在在地意识到就是一个经济规律,就是一个挣钱的买卖。”为此,他选择了重回软件业来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1.
IT加咖啡     
十多年前我就爱喝咖啡,受到朋友们的嘲笑,说是小资。但事实证明,这一爱好对我帮助很大。朋友中,我最先用电脑写作,最先上网,最先有自己的E-mail和QQ。意思总结出来就是,爱喝咖啡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之所以想到上边的话题,是因为前不久,我碰上一个老朋友,他现住是能决策一方的官员,在请我喝酒的时候,向我谈起了他正在搞的一个项目:信息产业园区。他跟我说的原话还不是这样,而是“硅谷”。我当时听他谈完,只问了一句:你喝咖啡吗?他愣了一下,你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报道》2003,(5):49-49
追赶IT的脚步 有人说.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而罗证则正是那种随时准备迎接机遇的人。1996年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罗证进了美国标准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外资企业.而当时他的目的也很单纯.因为外资企业工资高,待遇好,他的目的很容易就被满足了。到了1999年.工作稳定的他却有一种强烈的想换  相似文献   

13.
汪旭对个人发展愿境的描述有些让我吃惊,“我希望能在IT、在首信的岗位上干到2008年,至于未来,我对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学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使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另外一句话:“我所从事的不是IT风口浪尖的行业,而是踏踏实实做基础服务和应用,所以我现在不会很有名,将来也不会很有名。”虽然他很年轻,但不能否认,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总裁,他身上透着一股强烈的书卷味,他骨子里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者精神。  相似文献   

14.
汪旭对个人发展愿境的描述有些让我吃惊,"我希望能在IT、在首信的岗位上干到2008年,至于未来,我对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学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使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另外一句话:"我所从事的不是IT风口浪尖的行业,而是踏踏实实做基础服务和应用,所以我现在不会很有名,将来也不会很有名."虽然他很年轻,但不能否认,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总裁,他身上透着一股强烈的书卷味,他骨子里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者精神.  相似文献   

15.
时顺华 《中关村》2011,(6):120-121
(一)经好友胡振兴先生介绍,结识了戴静波先生,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因久慕宜兴紫砂,而于去年客居宜兴与紫砂结缘,专事创作。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不故作斯文。到他的创作室一看,增加了一个印象,他勤奋。如果只吹牛,不勤于笔耕,不会让你看到这么多的作品。细品他的书法和篆刻以及在紫砂陶上的创作,又再帮他加了一个印象分——有灵气。最近他把一些作品结集,付梓前送我一阅,叫我提点意见,我很感动。  相似文献   

16.
长空 我的生活很简单,有些时候会去下棋,偶尔会有一些人未找麻烦,但我会让他们很快离开.有人说我心高气傲,不,我只不过不愿意和别人太接近.不愿意怨恨,也不愿意感激.我有一个朋友,他说希望我能帮他完成件事.其实这件事对现在的我而言,做与不做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我很欣赏他的坚持,再加上,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7.
汪旭对个人发展愿境的描述有些让我吃惊,“我希望能在IT、在首信的岗位上干到2008年,至于未来,我对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学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使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另外一句话:“我所从事的不是IT风口浪尖的行业,而是踏踏实实做基础服务和应用,所以我现在不会很有名,将来也不会很有名.“虽然他很年轻,但不能否认,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总裁,他身上透着一股强烈的书卷味,他骨子里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者精神.……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的墓志铭上一定要刻上一句话的话,希望这句话是:"他一生与年轻相伴!"如果到时候只有一个人来看我的话,我希望这个人是一个年轻人。1991年我离开了北大,那一年我28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做了个体户。当时我周围的很多人都说,俞敏洪,在你身上看不出有一点点做生意的基因。你出去的话,可能会死路一条。但即使在那种状态下,我依然很坚信,未来的世界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19.
程桔华 《中关村》2006,(8):16-21
王振滔,这个名字曾经很多次出现在国内外各大媒体上。他行为的果敢,他思维的敏捷,甚至他道义的“叛逆”都化作一股强劲的力量,不仅使他自己所经营的奥康集团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也带动温州的制鞋企业在塑造品牌的道路上越级前进;王振滔,这个名字同时也深深地烙在许多人的心上,他所热衷的慈善事业,他所设立的奖学金,以及正在申报的个人基金,就像夏日的一阵凉风,清爽着人们的心田……他那略微有点发福的身材,以及那张始终面带微笑的脸,无时无刻不在向和他对话的人诠释着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会让第一次和他对话的人少一份拘谨,多一份坦然,并油…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京津塘合作,应该是京津塘这些地方的领导20年来的愿望和探索。我接触的有三次。三次我都是积极参与的,我个人认为,这个事没有找到一个切入点,凡是经济合作面向市场化的,如果不赚钱的话,再高尚也不能持久,找不到赚钱点,就不能持久。区域经济要发展良好,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观念创新。我曾在斯坦福大学参加过一个讨论会,有一个教授提出来说,亚洲国家观念比较陈旧,当时对我们震动很大,我认为的确如此。他讲了很长的时间,中心意思是说,信息产业如果在亚洲的话发展不了那么快。几十亿美金的日本公司没有什么专利,近几年经济不景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