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来说,特别是在重载交通条件下,选用何种路面结构形式来确保拓宽段路面结构的适应性以及新老路面结构层的协调统一,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的成败。因此,本文针对唐津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采用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BISAR程序,来验算扩建工程推荐路面结构在重载交通作用下的力学特点,从而达到优选新建路面结构形式的目的。路面结构形式验算模型美国AASHTO 1993道路设计方法是基于大量现场试验而总结得出的,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也是目  相似文献   

2.
正项目通过足尺路面环道结构响应观测、路面结构模型试验、典型路面材料模量应力依赖性分析、路面力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非线性特性,揭示了不同荷载模式下路面材料的硬化损伤和软化损伤机理等。其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沥青路面设计分析理论,为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提供了新途径。沥青路面材料非线性特征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的真实力学响应,一直是路面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由于组成材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路面  相似文献   

3.
于千  杨旭姣  赵欢 《中国储运》2023,(11):156-157
<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公路网越来越致密,车辆速度提高,货车载重量增大,超载现象严重,尤其是针对吉林等冬季寒冷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气温最低可至零下十几度到三十几度,且白天和夜晚温差大,所以在低温-重载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易发生病害。本文即通过ABAQUS软件模拟低温-重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力变化,指出其中的规律,为低温环境下高速公路路面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分别对层间连续状态、半连续半滑动状态、完全滑动状态下,变化不同荷载作用,对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在重载交通作用下和层间处于滑动状态下,沥青路面易发生结构性破坏,大大降低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结合唐津高速改扩建工程实际,提出透层和下封层的施工过程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交通量激增以及重载、超载等因素,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日趋严重。发生车辙病害的路面由于轮迹处的车辙变形,路面的使用功能降低,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车辙在很大程度上是剪应力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塑性流动的结果。发生车辙病害的沥青路面结构中,沥青面层的永久变形量占路面车辙总量的70%以上,并且其比重随沥青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防治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关键在于控制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  相似文献   

6.
目前,已建成的道路中90%以上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强基薄面”的半刚性沥青路面不适应现阶段的重载交通道路的需要。时至今日,交通量和交通荷载的增长是世界范围各国的一个共性问题。为应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损坏,国外继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和高强度厚沥青路面之后又出现了长寿命沥青路面。长寿命路面的理念是为保证路面能够使用40~50年而采用较厚的沥青层的柔性路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途径.提出了在半刚性材料层上增设大粒径沥青碎石排水层或抗疲劳层的组合式基层优化设计思路.并对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设计和验算分析.认为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一种比较适合于重载交通的路面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公路的使用功能由路面呈现。路面是公路直接承受车辆与环境作用的层状结构体。沥青路面作为多元复杂的经济社会技术系统,具有运动性,充满矛盾性。对沥青路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路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反映经济社会技术的综合要求。备受关注的力学响应问题,实际上是技术层面的一个点,其随时间动态变化构成线,表现于材料、结构、荷载、环境等构成面。点线面体协调平衡,取决于路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舒适性、适用性、经济性、耐久性、环保与可持续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正据相关统计,估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因公路改造所产生的旧沥青混合料将达到近5000万吨,对其进行循环利用将可产生约3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在国内应用前景广阔。本项目应用于西部某山区二级公路的大修改造施工,该路面结构由下自上为:20cm泥结碎石、5cm贯入式沥青路面、22cm水泥混凝土路面和8c m沥青混凝土(后来加铺)。随着通车时间的增长、自然因素的作用及重载交通的增加,路面出现了裂缝、沉陷、车辙、坑槽等病害。通过调查,路面状况指数PCI为中及以下。本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沥青路面等级和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层间防水功能层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其作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沥青路面设计除满足强度等力学功能指标外,为人们所关注的就是结构防水问题。由于路面材料自身性能指标和设计理论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沥青路面防水结构层的结构选择设计和材料选用,一直处于边应用边探索的阶段。其中,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以弹性层状体系为基础,设计时假定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是完全连续的或者完全光滑两种极限状态。但是实际工程实践证明,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基层之间以及水泥稳定基层与土基之间的层间粘结比较薄弱,处于完全滑动与完全连续的中间状态,层与层之间通过接触面传递应力和位移。这就导致沥青路面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层状弹性体系不相符合,从而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性能的预估。因此应采用接触模型分析沥青路面在实际状态下的力学响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已成为高速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具有整体强度高、刚度较大、行车舒适及易于修复的诸多优点。但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容易产生基层反射裂缝,在高温作用下容易产生车辙、拥包,低温情况下容易产生开裂,在水的破坏作用下容易产生水破坏.尤其是施工质量控制不当时容易产生早期破坏。因此.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配筋混凝土路面也是一种舒适性更好与投资更高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结构.是我国在山岭及丘陵区重点推广采用的新型路面结构。根据湖南2000年完成的耒宜高速公路60km连续钢筋混凝土路面以及100余公里超重载高等级公路的使用状况来看,它是所有高级路面中承载能力最强、使用年限最长的重载路面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绝大部分属于沥青路面。大多数公路在通车两年左右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路面的早期损坏当中,主要表现为路面的车辙破坏、中面层和上面层的水损破坏,尤以早期车辙破坏较为多见。究其原因,与目前重载、超载和交通量大等特点密切相关。为减少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当中的车辙损坏,本文就其优化方法进行理论性的分析。优化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在沥青路面的模量比出现变化时,  相似文献   

15.
正"重载交通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工程应用研究"项目实现了重载交通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修筑的四个关键技术突破,对解决重载交通路面早期损坏严重、修补不断、社会影响不良等问题,保障交通安全畅通,促进新时代重载交通路面结构设计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正>为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季节性冻土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黑龙江省交投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根据长寿命路面各结构层的受力特点及对材料的性能要求,借鉴国内外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季节性冻土区重载交通与复杂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了新型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在哈尔滨至肇源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哈肇高速”)完成了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在季节性冻土区的“首秀”。  相似文献   

17.
沥青路面作为一种柔性路面结构,是公路建设首选的结构方案,然而随着沥青路面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会出现老化、松散、开裂及变形等问题,因此沥青路面需要更新。传统的铣刨翻新路面更新方案对于无结构性病害的沥青路面更新并不适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超薄罩面采用高黏高弹特种改性沥青作为胶结料,具有优异的高温、低温、弹性变形及抗老化性能,且超薄罩面混合料的强度、抗水损害性能、抗松散性能,及抗高温变形性能也显著优于普通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普通高黏沥青混合料。超薄罩面应用于公路沥青路面更新具有施工快速、效率高的特点,是公路沥青路面更新改造优选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名称:准兴重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结构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奖等级:一等奖内蒙古准兴高速公路是我国近年来修建的唯一一条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项目依托内蒙古准兴重载高速公路,在重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轴载换算、计算方法、结构组合、板块划分、材料组成、层间结合、抗滑技术与施工工艺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的交通承载量也在日益增大,许多大型车辆及重载超载车辆在交通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使高速公路路面质量面临着严峻考验。许多传统的沥青路面建成后不久就出现早期破坏现象,这种路面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交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改性沥青材料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性能良好的改性沥青不仅能够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降低道路的养护维修成本,保证道路的行驶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正>江浙地区经济发达、交通运输需求大,其高温多雨的气候、山区重载的环境和荷载特点导致国省干线交叉口与长大纵坡路段沥青面层流动性车辙严重;同时,由于路基建设材料紧缺,宕渣路基在浙江省国省干线中使用十分广泛,宕渣路基压实不足导致的沥青路面整体性车辙也屡见不鲜。有关专家学者结合江浙及相邻地区国省干线路基路面典型结构与材料,研究次生钢渣活性激发技术及灰土复配的路基增强技术缓解结构性车辙,并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从蠕变损伤与剪切疲劳的角度阐释了沥青路面的车辙形成与失稳机理,建立了适用于江浙及相邻地区的重载干线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机理与路基路面一体化处治技术(以下简称“车辙一体化处治技术”),实现了车辙处治在“机理-预测-防治”全过程的关键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