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赵张生 《经营者》2008,(2):132-135
有国美处就有苏宁,有苏宁处就有国美。它们是中国家电领域的两面旗帜,也是笑傲世界的中国兄弟。但是,在利益面前几乎没有情谊可言。从营销渠道到公司治理,从公司治理到品牌推广,它们之间的对决似乎更多得是一种“腥风血雨”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的变动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其中,大股东股权的变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尤为重要。文章以国美电器为例,以国美大股东的股权变动为线索,分析国美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国美之争发生以来,持续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的一系列争议,唤醒了人们应当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的问题的意识.国美从家族企业向上市公司转型之路可谓是走的步履维艰,其实质是中国家族企业在转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的集中体现,尽管国美案已经过去了,但其中对公司治理的探索之路却没有因此止步,其为家族企业的转型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国美案中隐射的部分法律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包括职业经理人的服务对象,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关系,以及国美施行股权激励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导致这些严重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司治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就此对监事会制度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国美控制权之争谈完善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拴玲 《财会月刊》2011,(11):68-69
本文通过剖析国美控制权之争案例,阐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市场布局与市场竞争,高水平的公司治理是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董事会治理是民营公司治理的核心,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对促进公司发展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外管理》2012,(2):1
课程收益1."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企业传承中,如何顺利完成新老交接?2."创业者"VS"经理人":老板该如何授权与监管?3."国美控股权之争":企业转型发展中,投资者该如何规避法律风险,从而更好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4.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素":解析蒙牛公司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6.
正统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有助于把握房地产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征。本文统计了沪深A股9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并据此开展产业内外的对比分析。一、反映公司治理状况的常用指标反映公司治理状况的常用指标有衡量管理层收入水平的"管理层人均薪酬"以及体现董事会独立程度的"独立董事比例"。鉴于上述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司治理情况,本文将它们均作为公司治理状况的代表指标。各指标的涵义与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是围绕备受瞩目的国美"控制权之争"事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探讨国美事件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分析国美大股东(黄光裕)与中小股东,管理层同公司的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投资机构同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同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四个方面的利益冲突。最后总结,从"国美事件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从国美事件谈中国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国美电器前董事长黄光裕和现任董事长陈晓在争夺国美控制权的过程中,出演了一部业内罕见的商战片.争夺在创始人兼大股东黄光裕和职业经理人陈晓之间展开.文章针时在控制权争夺中所涉及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利的分配、大股东在公司的地位以及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等有关公司治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家族企业和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得出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与融资结构在投资者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投资者利益得以保护的前提,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手段;而公司治理缺陷则可能诱发经营者借助种种手段,包括改变融资结构来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公司治理、融资结构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通过对国美控制权之争的案例分析,剖析了国美电器因公司治理缺陷而引发的经理人通过融资结构稀释控股股东股权进而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侵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决策融资战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美之争"的本质在于控股股东和董事会的控制权之争。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往往就会采取代表各自利益集团的对抗性行为。该事件中我们不应仅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黄陈之争的是非对错,而应思索,在现代企业中如何弱化大股东与董事会的矛盾。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离规范的公司治理还有很大差距,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任重而道远。本文由国美事件入手,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该事件,指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日,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国美控制权争夺事件纷纷扰扰,吸引了大量眼球。抛开经营理念与个人恩怨不论,国美控制权争夺事件背后暴露的其实是家族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公司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朝晖 《人力资源》2005,(19):56-58
作为已拥有200多家门店的中国最大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的销售额从2000年的30.2亿元到2004年的238.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大于50%.这种高速迅猛的销售增长掀起了震惊业界的"国美风暴",连东芝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平田信正都由衷地赞叹:"国美10多年就取得了东芝在130年历史中都没有取得的成就."今年3月份"2005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在上海召开,会上36岁的国美总裁黄光裕纵声宣告:到2008年实现1 200亿的年销售目标,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权利、责任和利益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均衡,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国美争夺控制权事件,研究民营企业上市以后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4.
国美电器大股东与公司总裁之争,是2010年的财经热门话题之一。自2010年8月初,国美电器以黄光裕为首的大股东与陈晓为首的管理层的矛盾彻底公开以来,围绕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就非常激烈。国美之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国美之争企业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本文试图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来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蒋冲  向显湖  章颖 《财会月刊》2011,(21):37-40
民营或家族企业在转变为公众企业后,原始大股东如何转换角色,如何正确认识货币资本的地位和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如何客观地看待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变化等问题,引起了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以"国美事件"为例,从企业资本形态、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等几个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形成了一些结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国美争霸     
国美一路拼杀,一路洗牌。它建在哪里,哪里的电器市场平衡格局就被破坏,哪里的电器就会出现竞争性降价局面。2003年,国美进军广东深圳,一年下来,当地有300多家中小电器零售商由于抵挡不了国美持续降价的压力而关门歇业,电器的价格也比2002年低了10%~15%。目前国美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市场的开拓、品牌的运作,都需要国美从管理到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家族集权体制能否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有效运作,是对国美的最大考验。国美争霸@姚延敏 @杨光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公司治理的注意力逐渐从控制权市场转移到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上,而处于核心地位的董事会,更是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董事会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在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既是股东会的代理人,又是经理层的委托人,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董事会的治理效率,是决定整个公司治理水平的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一、内部治理现状 公司内部治理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这四方面。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是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董事会的代理人;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它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对经理和董事进行监督。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旦一方有问题,公司内部就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9.
《经营者》2001,(1)
<正> 国美声称:我们就是强入重庆市场最新消息抢先一步杀入的重庆国通却破坏了国美的"先声夺人",同样的低价,老百姓先入为主记住了国通。仅一月之隔,虽然国美的底气比国通足,但就开业首天的情形看,国美仍沿用了国通的那"几板斧"。低价优势被铆足了劲的本地商场削弱,缺货、交款排长队等尴尬同样被消费者抱怨。细心的消费者甚至质疑国美销售人员"为何部分白色家电的特价,比重百、商社还高?" 据消费者反映,国美的微波炉已低到200多元。国美低价促销,据行业人士分析,只是向国通示威。但此事却引起重庆大型商场的注意,甚至放出话保持一贯态度,敢与外来者抱着"跳",始终把握市场主动权。家电战如何演绎,不妨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20.
国美电器是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之一,被誉为中国家电零售连锁第一品牌.2010年8月,国美公司正式对公司间接持股股东及前执行董事黄光裕进行起诉,国美之争正式拉开序幕.再此期间,苏宁电器把握住了国美内部争斗这一机遇,后来居上,给国美电器在中国的市场地位造成极大损害.因此,本篇文章主要从公司内部管理层面对国美内部争夺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其它企业的公司内部管理树立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