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刘易斯拐点"的定义入手,并参考其它国家经历刘易斯拐点的经验,透过最近几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些明显变化来说明我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并结合我国当前一段时间内的税收体制,来说明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在税收体制方面做出调整,来应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近年来的民工荒问题,许多学者根据刘易斯模型提出了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人口红利结束的观点,另外一些学者则把刘易斯模型的特点与中国当前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特点相对应,从不同的角度反驳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观点,笔者则从微观的角度结合新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来分析"刘易斯转折点到来"这一观点的不正确性,并针对当前的民工荒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殷剑峰 《金融评论》2012,(4):1-17,122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两种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还会有若干个十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将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看成是中国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停滞的前兆。本文首先基于人口转变的视角回顾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机制,然后在一个简单的索洛模型框架下界定了“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指出单一的人口拐点或刘易斯拐点并不值得担忧,刘易斯(第二)拐点之后同时发生的人口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才是经济减速、甚至人均产出水平下降的推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和若干国家的案例也表明,危机通常发生于刘易斯(第二)拐点之后的双重拐点重叠。对我国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我们已经或即将面临人口拐点,但仅从劳动力这一个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尚无法得出刘易斯(第二)拐点出现的结论;同时,在没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也没有迹象表明储蓄/投资拐点的到来。因此,过去三十多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动力——劳动力供给效应和资本积累效应依然存在。不过,陷入危机国家的教训表明,信用膨胀伴随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将会引发突然、剧烈的调整。所以,未来在通过改革继续推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稳定信用和房地产市场,以防止刘易斯(第二)拐点和储蓄/投资拐点被提前触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市场用工荒与刘易斯拐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8月份间,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爆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导致美欧经济急速下滑,作为中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地,美欧经济的衰退直接导致珠三角和长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减少,紧接着这些企业大幅裁员并缩小规模。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存“民工荒”问题的实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元经济发展的框架下,中国经历了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发展过程。从"民工荒"问题入手,探索中国现存"民工荒"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话题。"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刘易斯拐点出现的条件验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关于我国未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将其归纳为:对劳动力供给以及剩余总量的估计,基于工资增长的考察,基于基尼系数的判断及基于人口红利视角的分析四个方面。并且对我国现行状况及未来方向做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率先出现"民工荒"现象,许多学者担心刘易斯拐点过早来临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展已具规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刘易斯拐点出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一个重要契机,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城市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文章阐述了刘易斯拐点的内涵,论述了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必然性,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问题困扰着我国企业的发展,但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并没有枯竭,只是有原来的无限供给变为现今的相对有限剩余。由于农民工主体和观念的改变,惠农政策的效果显现等原因,我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通过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等政策可以缓解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妍妍 《生产力研究》2011,(10):10-11,18
2010年中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复苏,但是也同时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有观点认为造成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创新高的原因是中国经过了刘易斯拐点,文章从中国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劳动力的供求情况以及现实待遇等几个方面说明中国并未经过刘易斯拐点。进而分析中国现在出现的是混合型通货膨胀,并据此提出针对这种通货膨胀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鲍震宇 《经济论坛》2011,(10):218-222
2004年以来“民工荒”由东南沿海辐射至全国,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但这无法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剩余与就业空位并存的矛盾现状。本文通过拉一费模型测算出刘易斯拐点尚未来临,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并分析了这种结构性民工荒现象的成因,提出应从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途径改善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王旭  陶俊卿 《经济师》2007,(12):34-35
面对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不少学者提出我国已临近"刘易斯拐点",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由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文章认为在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动态地把握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模型及相关争论的评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恒彦 《技术经济》2007,26(9):27-33
自1954年刘易斯发表其经典论文以来,围绕该文及其模型在一些基本而又核心的问题上都有很多争论。本文以刘易斯文本为依据,主要对刘易斯模型中两个部门划分、劳动力剩余与生存工资、古典主义方法论及模型中的福利问题等这些基本问题及相关争论进行了评介;并对基于刘易斯模型的发展,尤其费-拉模型的主要贡献进行了评论,在厘清他们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误解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13.
胡加 《生产力研究》2011,(11):31-33
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我国丰富而有限的农村剩余劳力并对其进行充分合理调整和配置,并妥善解决好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暴露的诸多深层次的矛盾,成为我们当前最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我国"民工荒"现象以及前人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再认知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民工荒"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结论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刘易斯拐点到来,必然伴随着人口红利式微。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在以往以"量"取得人口红利的优势消失之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再创以"质"取得的二次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投资既可以弥补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而丧失的创新机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因素,并运用1993-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造了一个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替代弹性、二元经济引发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这些发现意味着,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可能进入上升通道,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重视劳动者利益的政策调整则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在面临刘易斯拐点时,产业结构和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行业,有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单位产值对农民工的吸纳量来看,与制造业相比,第三产业内的贸易餐饮业对农民工的吸纳力较强。在制造业内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有较大的产值比例并有资本密集化倾向,但这种表现为资本增加速度快于劳动力增加速度的倾向并没有改变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所以在工资上涨的背景下,制造业吸纳农民工的能力依然较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吸纳力不降反升。因此,沿海发达地区应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政府部门应该提供更多服务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以吸引并留住农民工,企业则应改变单纯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方式而转向提高生产率来保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口波动的独特视角对"民工荒"现象作出了全新的解读。我国人口的波动使劳动年龄人口自身的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动: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年轻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而企业则坚持只使用劳动力最年轻时期的浪费型用工模式,导致年轻劳动力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迅速减少,破坏了企业每年劳动力更替的补给通道。高等教育的初次职业分流作用使本就日益减少的年轻劳动力中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所以"民工荒"问题并不主要是刘易斯拐点所描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减少的城乡间流动问题,而是由于人口波动和高等教育扩招造成年轻的体力劳动者规模整体减少的问题,是伊斯特林所描述的人口长波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拐点理论"拘泥于上世纪战后50年代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一种抽象理论假设,不可能预测和解释以后几十年乃至更长远世界技术革命和经济供过于求的基本趋势,劳动力就业依然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市场供过于求基本特征分析,中国更现实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口劳动素质,改善就业结构和形态,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人口的发展规律,人口红利是不可能无限期延续的.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却逐渐上升.中国经济要想保持高速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在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之后,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充分挖掘人口"质"的红利.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拐点与我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承亮 《技术经济》2008,27(5):15-20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与大多数学者的担心不同,本文认为“刘易斯拐点”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特别是对于我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突破“低水平陷阱”、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升级的顺利实现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包括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销售渠道的升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