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净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134-135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对我国的区域性收入的现状、原因和相关对策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对省内之间,省际之间,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解决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分别从产业调整等六个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对我国的区域性收入的现状、原因和相关对策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对省内之间,省际之间,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解决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分别从产业调整等六个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其原因在于区域间收入差距存在差异、不同阶段的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基于有效消除国际贸易对我国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一研究视角,本文提出了如下对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针对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大幅提升农村政策、资金、教育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区在收入水平和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也变得更加巨大,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变得相当严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到"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在各项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问题也变得尤其突出,任其发展必然会引发社会稳定性的危机。据此,从我国目前地区性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明显的相互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宋淑敏 《市场研究》2003,(5):40-40,42
<正> 收入分配问题总体上来讲就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而收入分配的恶性发展必然导致改革的延缓以至夭折。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仅分析在现行收入分配原则及政策,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基本国策之下,如何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我国的区域性收入的现状分析,提出解决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分别从产业调整等六个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状况基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入高低悬殊为特征的分配不公,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分配不公,人民群众对此反映非常强烈,成为目前的社会热点之一。当前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是: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拉大。城乡居民是我国社会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两大利益集团,二者的收入差距,一直是我国分配领域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从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由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5倍。但从1986年至2000年平均稳定在 2.5倍左右。这恰好反映此间的改革进程,改革首先…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东、中、西部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质量”相差悬殊,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是由区域间经济结构差异、国家政策倾斜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9.
10.
刘丽 《商业研究》2006,(1):108-111
从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角度看,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农民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劣势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原因,且不合理的再分配政策的逆向调节效应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差距。时下,必须从加大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切实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地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1.
米运生 《财贸经济》2006,(11):84-89
帕累托式的FDI空间配置有利于区域协调增长.本文研究表明,中国FDI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明显.在动态趋势方面,东部优势减弱,中部综合优势明显.在国家、区域间和区域内3个层面上,FDI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国家层面上,市场、公共资本等因素权重较大.在区域间,区位、知识与技术、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较关键.在区域内部,各因素重要性各异.  相似文献   

12.
张琼霓 《商业研究》2000,(12):33-3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东西差距的扩大更为迅速,已成为我国在世纪之交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加快中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间出口差异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5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借鉴并融合不同科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之间的出口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996-2005年期间,中国31个省市之间的出口绝对差异在不断地扩大,出口相对差异在不断地下降;出口差异扩大及其导致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差异的扩大主要是由外部差异导致的,内部差异没有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最大且差异越来越大;地区间出口的发展水平差距日趋加剧。因此,在地区间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政府应该实施必要的政策措施缩小地区间出口差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民币汇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出发,通过对汇率与各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系统地分析了汇率与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汇率对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影响的差异性和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尽管存在着多种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但也要看到存在着多种抑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育的发展,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等一系列因素都将促进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虽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的过程漫长,但我们相信最终会出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绝对β趋同、σ趋同与收入动态分布方法,对1952-2008年的中国省际区域收入趋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前存在绝对β趋同,改革开放后则不存在;σ趋同变动具有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后的σ趋同分为三个阶段,即1990年前的趋同阶段、1990-2003年间的趋异阶段以及2003年以后的趋同阶段;核密度估计也显示趋同具有阶段性,并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各地金融发展差异的司法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取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数量作为衡量司法水准的指标,利用我国20个省份1995~2000年间的数据,通过面板技术检验了法与金融理论所强调的"法律对于金融发展是重要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国.结果表明,司法水准对于各地的金融发展差异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姚鹏  孙久文 《财贸经济》2015,(1):132-142
贸易开放能塑造一个国家的内部经济地理么?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的空间效应的实证研究还很有限.本文试图利用中国2010年324个地级行政单元(市、州、盟)和直辖市数据来回答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收入的影响,文章引入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引入人力资本、人均资本投入、政府扶持等控制变量,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不仅能够提高本区域收入水平,同时也能相应提高相邻区域的收入水平;相反,人均资本投入和政府扶持只能提高本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对相邻区域会产生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区域差异性,且差距均在逐渐缩小,实证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检验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这对把握投资方向、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城乡结合的基尼系数与贸易发展、要素禀赋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贸易的发展与我国的基尼系数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贸易的发展会显著地扩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贸易与要素禀赋的结合来看,贸易后人力资本相对丰裕的地区其收入差距会显著扩大,而劳动力和资本相对丰裕的地区其收入差距会缩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