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塞尔委员会新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将通过提高资本的质量、扩大风险覆盖面、建立逆周期缓冲资本等方式,克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加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改革将使中国银行业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介绍新协议的内容,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已于2004年6月26日正式定稿,拟在2007年元旦实施。新协议的出台,对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该文介绍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特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培育风险文化、完善风险内控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并鼓励银行尽快建立内部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产证券化是当代企业资产金融化的一项最重大的创新成就。它是企业将未来的收益提前出售给金融中介机构,经中介机构设计为证券,再转售给投资者,并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信用工具。它使企业能提前融入当前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金融机构能获得无风险的中间费用,投资者能获得较可观的证券收益。这在根本上符合企业、中介机构、投资者三者的共同利益。本刊专门介绍这一在我国极有发展前途的金融创新,以期为我国国有企业及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为种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进行反思。首先对倡导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西方银行业进行分析,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西方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接着对作为参与巴塞尔协议的中国银行业进行分析;最后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反思,对我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将银行业风险监控范围由单一的信用风险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提出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以及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新协议对银行风险监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在国际银行业发展方面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国际协议之一。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要求,中央银行的监管方法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开始全面修改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征求银行界和监管部门对修改稿意见,并计划于2005年在10国集团内实施,与1988年通过的目前仍执行的原协议相比较,新协议承袭了原协议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的监管思路,并吸收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等三大支柱的原则,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方法作了新的总结和规范,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新协议作为各国监管机构和银行业配置资本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把一组欲转换成流动性的资产组成资产集合,然后将信贷资产集合转移给第三方机构,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标准化、证券化向市场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象,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成功与否,以何种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首要应考虑的问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资产证券化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大力推行,发展速度迅猛,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晚,1992年海南首推"地产投资券",标志着我国首次开始了证券化的尝试。在管理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滞后。本文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资产证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一大创新,它为市场的融资与投资都开辟了全新的渠道,但同时它又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所以,深刻地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吸收这一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同时也要借鉴它的教训,这对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运用到林业生产建设融资中,是解决林业建设资金短缺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适用条件和对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发展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逻辑规则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是实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根本目标,核算的内容应以实物量核算为主、价值量核算为辅,应防止自然资源垄断引起过度有偿使用、过度价值化造成利益扭曲;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内容应包括面积、质量、价格,价值量核算应遵循可市场化原则;对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来说采用基准地价进行核算更具可行性。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性质上应属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范畴,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目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扎实、准确的调查与监测数据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资源资产核算方法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索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并完成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1)耕地流转租金是耕地资源资产核算的基础数据,基于该数据采用收益还原法可以有效核算耕地资源资产价格;(2)2016年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总量为22.61×10~(12)元,耕地资源资产全国平均单价约16.75×10~4元/hm~2;(3)耕地资源资产价格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粮食主产区的叠加区价格较高,而西北、西南和中南山区,以及东北地区价格较低。研究结论:以耕地流转租金数据为基础,以耕地质量等别和社会经济条件为控制的核算方法,能够在总体上控制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精度,其测算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耕地资源资产价格分布情况,该核算方法可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农业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都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庄安正 《中国农史》2006,25(4):125-130
学者以往对张謇与中国科学社交往的研究存在缺失与错讹。民初南通县地方报刊《通海新报》报载文字资料至今未被充分利用,对二者交往各个阶段或方面的研究可起到改其陈说、或补其所缺与增其不足等补正作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全面分析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挑战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黄荣华 《中国农史》2005,24(3):70-77
查田定产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次新建构,它不仅影响到土改中阶级的划分,而且还使新生的国家全面掌拉了土地资源,确立了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依据,并为合作化运动中土地入社以及包工包产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本文考察了建国初期中南区查田定产的推行概况、推行方法和组织领导机构,分析了查田定产的源起、影响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往农用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农用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原有土地集约利用度指标体系中融入农业产业化指标.将土地产出与市场价格相结合,建立以提高土地产出价值,提高农民收入为宗旨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文章在对我国2007年各省农用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的基础上,得出了农用土地生产投入因子、农民增收因子和财政支农支出在农用土地集约利用中起到较大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春 《南方农村》2013,29(6):30-3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的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兴建基础设施等,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务需求,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提供足够的金融供给以满足这些需求。可通过设法使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等满足正规金融机构抵押条件及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等金融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规划布局、管理和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