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窦述 《发展》2009,(3):28-29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大幕。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是非常成功并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2.
浪漫之都大连,作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连还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大连首先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突破口,打造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国际会展品牌,随后又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形式各样的知名会展活动,  相似文献   

3.
斯剑 《江苏经济》2002,(4):54-55
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企业界出现了一股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风潮,并且迅速流行开来。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纷纷卷入其中,着手为本企业制定3至5年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有的甚至是10年、20年的“战略规划”。一些企业因怕自有人才战略眼光不够,花钱请来咨询公司、管理顾问公司的外脑,一番访问,几次座谈会,随后便造就一份详详细细数万言的宏伟蓝图。一时间,一大批看起来很美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便横空出世闪亮登场。  相似文献   

4.
张捷 《环球财经》2010,(11):70-70
我想问大家一个以为早有定论的问题,就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美日“金融战争”中,真的战败了吗?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今天的报刊杂志习惯称之为“80后”。这些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便受到社会和父母的特殊关爱。今天,“80后”已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有的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的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各项工作。“80后”有着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60、70、80年代,上个世纪三个时段出生的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 “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 “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 “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周秋蓓 《中国西部》2009,(11):38-39
“物流”概念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经历了近20年的研讨酝酿、启蒙尝试,到90年代后半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推动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现代物流开始在经济生活中推广应用,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铁路从无到有发展很快。国家从50年代开始修建兰新铁路,60年代初通车到乌鲁木齐;70年代开始修建南疆铁路,80年代中期通东到库尔勒,并开始建北疆铁路;90年代初通车到阿拉山口,架通了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八五”期间建成了兰新铁路复线,大大提高了兰新铁路的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了进出疆物资运输的“瓶颈”制约。“九五”期间又修通了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  相似文献   

9.
《现代乡镇》2005,(11):24-26
虎门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凭借毗邻港澳的地利,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把握机遇,务实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创业,虎门镇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中国服装名城”、“中国女装名镇”和“广东省技术创新服装专业镇”。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今天的报刊杂志习惯称之为“80后”?今天,“80后”已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已走上工作岗位。“80后”有着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较为明显的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2006,(27):12-12
“2001年就可以跳过3G了。”;“新浪受重大影响。”;“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将垄断专利扔进了垃圾箱。”;“继续在丙烯酰胺的问题上纠缠,非油炸阵营迟早将走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12.
潘稔 《广西经济》2007,(4):40-40
一、借鉴“云南模式”,发展武鸣县域经济 武鸣与云南相比,一县一省,似乎差别很大,但两者资源基本特征、经济基础状况及发展历史都较为相似。在云南发展史上曾有三大飞跃: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发展烟草业,实现经济结构大调整;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崛起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大省;  相似文献   

13.
《山东建设》2005,(13):23-24
《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说。20世纪80年代末。办企业的人大都赚了钱。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产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需求拉动减缓。中国企业出现第一次大调整,在付出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的代价后,大部分企业依靠我国的低成本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蒋姮 《中国经贸》2011,(17):21-23
“全球布局”和“全球责任”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跨国公司普遍遵循的两条核心的投资战略思路,并行不悖:目前这两大思路在跨国公司投资战略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落实到投资战略具体部署上却出现了较大调整。  相似文献   

15.
阳红 《中国西部》2013,(35):150-155
经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接触相机,曾经的下乡知青,先后在农场和科研机构工作,有过多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旅行摄影经历:  相似文献   

16.
以资源为依托完成产业与资本的初始积累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勤劳的府谷人就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开始兴办铁厂、水泥厂、电石厂、焦化厂等“五小工业”。8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加工业、运输业、个体工商业,初步形成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的发展局面。90年代,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一大批小煤矿、小水泥、小电石、小焦化、小泡花碱等民营企业如雨后舂笋般迅猛崛起。  相似文献   

17.
潘光 《沪港经济》2007,(10):16-17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后,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或是“回到”中国大陆,形成犹太人来华的新高潮。自那时以来,犹太人来华形成3波。第一波发生在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吸引了许多犹太人到中国经商、工作、旅游,但长期居住的还是少数,进行投资的更少。第二波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主要的推动因素是1992年中以两国建交,它导致以色列外交官、企业家、学者、留学生和游客纷纷来华,以色列人在来华犹太人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进入新世纪,来华犹太人数量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在中国长期居住的也越来越多,形成了第三波。其动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为犹太人在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二是“9·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猖獗,世界上许多地方动荡不安,而中国则相对稳定繁荣。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中国体育逐渐从原有的事业福利型转向产业公益型,立体化的产业开发让“体育”摇身变为“经营主体”,人们对其“新经济增长点”的朝阳身份期待日浓。  相似文献   

19.
杨天成 《发展》2009,(11):34-34,36
为适应战备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直至70年代末,国家把国内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国防工业布局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进行战略转移,在西部的四川、陕西、贵州、甘肃等省掀起规模大、投资多、布点广、持续时间长的“三线建设”热潮。自“三线建设”于1965年开始后,国家投入资金99.95亿元,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东北等13个大中城市,调配数万建设大军,在陇原上百个工地展开建设大会战。  相似文献   

20.
6月4日,“花鸟大师王雪涛巅蜂巨作专场拍卖”将亮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保利”)春拍。王雪涛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花鸟画家、京津画派的代表人物,尤以“小写意花鸟”著称,但出现在市场上的多是小尺幅作品。此次亮相北京保利的则是被藏家秘藏了近60年的,王雪涛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写意花鸟”,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