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基本是默默无闻的状态,不仅与有着新经济光环的信息产业有着天壤之别,就算是在传统经济领域里也是不被关注的。但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关注煤炭行业的人开始多起来了,特别是在一些权威的证券机构所作的2002年证券市场预测中,把煤炭行业列为2002年投资机会比较大的行业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煤炭行业出现了行业复苏的明显征兆,煤价升、产量增。 目前,煤炭行业中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多数已登陆股票市场。从规模看,可作如下划分: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煤炭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煤炭行业低碳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最后提出了加强国家层面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激励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下,化解产能过剩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化解产能过剩所遗留的职工安置问题为煤炭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剖析了受化解产能过剩影响的煤矿职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从政策、企业和职工3个层面深入探讨影响职工就业安置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对我国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职工安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煤炭去产能与转型升级是煤炭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互为联系,互为促进,保持两者的协同发展对促进我国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从系统协同理论出发,阐述了去产能与转型升级之间协同的辩证关系,并对我国目前有关煤炭去产能与转型升级政策与工作路径的协同性进行了分析,在政府和市场层面提出了若干促进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与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9年.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煤炭产量和产能建设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下游行业的快速复苏也为煤炭行业进一步回升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如何准确判断和预测2010年“后危机时代”我国煤炭经济的运行走势?如何解决行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行业诉求.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系统剖析了近年来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现象。首先概述了当前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包括广义的界定和狭义的界定;然后从技术应用、管理或流程变革以及商业生态构造3个方面,剖析了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煤炭行业的影响,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方面,归纳了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最后建议煤炭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引导以及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前煤炭需求下滑,产能仍处于净投放周期,煤炭行业要实现供需均衡,只能借力供给侧改革。分析了当前煤炭市场形势,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速仍将继续放缓,大宗能源价格将长期承压。认为,供给端调整将影响未来市场走势,去产能将是必由之路。同时,对未来煤炭市场进行展望,短期内煤炭行业离周期性复苏还较为漫长。  相似文献   

8.
从煤炭行业发债企业信用风险成因出发,提出采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94家煤炭发债企业进行二分类回归分析,构建煤炭行业发债企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根据SPSS25.0结合比分检验和似然比检验的结果发现,影响企业违约概率发生的因素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地区CPI指数(回归系数为2.688),还包括微观层面的流动比率(回归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入攻坚阶段、职工安置难度和不稳定风险加大的实际,从宏观经济和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国家政策、去产能企业3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的环境,结合国有煤炭企业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的具体做法,对拓宽国有煤炭企业去产能职工安置路径进行了研究,并就完善国有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提出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定量测度煤炭行业发展质量,采用系统论视角,将煤炭行业看作是由经济、生态和安全3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选取山西省煤炭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山西省2008—2017年间煤炭行业发展质量及其时序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8年的0.28提升到2017年的0.88;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坚持生态环境修复是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经验;经济子系统发展滞后是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的短板。未来,山西省煤炭行业应继续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修复,鼓励和引导煤炭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品价值链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11.
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排政策对煤炭行业影响如何,未来煤炭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梳理了2007年以来的减排政策,对其演变进行量化分析,并分析减排政策对煤炭行业的量化影响,最后提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研究结论:(1)中央发布的减排政策累计政策效力呈现持续递增态势,但增速放缓,年均政策效力呈现正U型表现;(2)减排政策对煤炭生产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均呈现负向影响,煤炭在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主要耗煤行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消费量亦呈现负向影响;(3)煤炭行业应把握自身定位,提升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开展减碳、控碳、用碳的技术研发创新,做好煤炭行业转型和退出安置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当前煤炭行业的现状,指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资金链管理的研究意义,并从煤炭企业资金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论述在战略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煤炭企业实施资金链管理的措施,达到维护生产运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促进改革升级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煤炭行业应注意的几个经济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直接带动了各相关行业对能源的需求 ,加之关闭整顿小煤矿力度不断加大 ,煤矿总数已从 5年前的 10万个减少到不足 3万个 ,一升一降 ,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明显改观 ,煤炭价格自 2 0 0 1年起开始回升。煤炭价格总体水平的持续上扬 ,有效地推动了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在煤炭行业整体向好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逐一分析。一、关井压产近两年来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的持续好转 ,煤炭行业的关井压产工作确有放松 ,据专家预计 ,2 0 0 3年原煤产量将再创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4.
煤炭行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能源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制约将促进煤炭行业走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阐述了煤炭行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煤炭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了煤炭行业到2050年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以及煤炭行业集约化、生态化、智能化、原料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并分析了建材行业和煤炭行业的关系,煤炭行业除了是建材行业的能源行业之外,粉煤灰和煤矸石等产品也是建材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原料。在分析建材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趋势基础上,指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煤炭价格仍会上涨 煤是能源的支柱,煤炭行业是资源垄断性行业。国内煤炭行业自1999年底随着国民经济一起开始复苏,到2003年4月煤炭价格涨幅已经达到21.79%,但从市场供求角度看,下半年国内煤炭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部分产品价格仍有小幅上升的空间,乌金名不虚传。 1.煤炭需求随国民经济整体增长 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需求增势不减。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预计超过7%,因此对动力煤的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在我国煤炭消费中,动力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70%以上。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当前面临的危机,研判了危机时期煤炭行业面临的风险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应对行业危机的3点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起了市场各个层面的反响,被认为是我国高层启动债券市场的纲领宣言;同时近日来中日俄关于“安大线”的一波三折引起社会对我国能源战略的深刻思考,媒体热炒“煤变油”战略,让人们将目光重新投向煤炭行业。煤炭行业企业要取得快速发展,形成自身行业优势,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背景下,对我国煤炭行业公司债券发行的可行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煤炭类企业发行债券的可行性研究1.理论研究公司财务资本结构理论中的米勒模型给出了在个人税和公司税…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煤炭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成绩非常显著。运用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美安全指标的时间数列趋势规律,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国煤炭行业安全主要指标不断趋近发达国家水平,已经达到我国煤炭行业历史最好水平。提出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地不断提高和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安全责任机制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行业"法律先行、监管管理、技术装备、技能培训"并重的安全发展模式。煤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发展智慧和中国发展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煤炭工业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现有政策措施,并对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提出煤炭行业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