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景昕 《英才》2012,(2):98-100
在高利差的环境里,银行永远会有放贷冲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只能够助其调节贷款结构,而不能减少其贷款规模。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有些问题不会因为进入2012年而过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的"臃肿病"问题,即银行资产规模持续膨胀,由此带来的再融资一波接着一波。  相似文献   

2.
以物抵贷贷款是银行近几年来开办的一项新兴业务,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债权变产权来化解现存不良信贷资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也是银行盘活不良贷款、减少资产损失、防范风险的"最后手段".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保全信贷资产,银行将对更多的贷款企业实施以物抵贷.  相似文献   

3.
邓希庆 《广东审计》2002,(10):40-41
我国金融机构资产主要是贷款资产。尽管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经大为扩展,中间业务的比重不断扩大,但是信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贷款仍是银行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已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如果不充分利用加入WTO后五年缓冲期,彻底改变信贷资产质量低的现状,必将难以与外资银行抗衡。因此,怎样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完善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就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一、调整信贷营销策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商业银行要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宗旨,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质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综合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将银行利润、银行利率、企业风险、企业规模作为内生系统变量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一个竞争性市场下综合的信贷配给模型,重点研究不同风险类型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模型揭示,多样性的信贷合同组合可以通过贷款利率、抵押品作为甄别机制而达到斯宾塞一莫里斯分离均衡,并分析了其存在的条件与范围,阐述了模型对中国金融系统改革悖论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信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使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实施高校贷款证券化对于化解银行风险、优化投融资结构、提升高校品牌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在多种资产证券化模式中,根据不同风险偏好和期限设计的高校贷款CMO比较适合当前形势.  相似文献   

6.
王志斌 《价值工程》2019,38(25):96-98
生物资产是涉农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生物资产在理论上可以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降低涉农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使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增强涉农企业的信贷融资可获性。而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会对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通过促进生物资产抵押合同的成立而间接影响涉农企业的信贷成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中资产管理公司被动收购不良资产的问题,设计银行-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三方契约,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并监督企业信贷,能够降低企业信贷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对企业自有资金与银行可提供资金对于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收益的分析,发现企业的自有资金以及企业主是否尽职决定了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在投资项目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自有资金充足的企业可以直接得到银行的融资,自有资金不够充足的企业,需要通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企业的三方契约来获得融资,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需要接受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督.同时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收益受到累计企业自有资金数量与累计银行信贷资金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括信贷类资产和非信贷类资产,非信贷类资产包括除贷款以外的所有资产,具体有抵债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投资等等。由于信贷类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较非信贷类资产高,因而无论是监管部门、银行内部还是社会公众往往都对信贷类资产的情况非常关注,而对抵债资产等非信贷类资产的处置情况尚未予以足够重视。非信贷类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相对比例虽然不高,  相似文献   

9.
邹春胜  王鹏 《财会月刊》2004,(11):33-34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成为产生信贷配给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从企业的项目选择及贷款偿还选择两个角度出发,对商业信贷中的道德风险进行探析,以解释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粗浅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入手,用博弈论的原理解释了银行“惜贷”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只有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行为与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相结合才能完全解释“惜贷”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一、加息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关系从资金供给者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的上调必然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筹资成本上升,加上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越来越多,银行为了弥补由于筹资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损失,必然会加大信贷投放量。从资金需求方来讲,贷款利率的上调使得企业、消费者的融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章从动态博弈论角度,通过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动因及约束条件,探索一种有效且适宜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管理激励机制,并根据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针对政府、银行及中小企业三方优化信贷融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征 《西部财会》2014,(3):49-52
信贷配给是商业银行时常采用的一种贷款手段,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于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国目前的信贷配给是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同时起作用的“双重信贷配给”.信贷配给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解决我国目前信贷配给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快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勋民 《价值工程》2004,23(9):113-116
信贷配给是各国资金配置中常见的现象,在中国更是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短期行为还是长期均衡现象,究竟是政府的干预造成还是商业银行自身理性行为使然?本文将利用信息经济学知识对信贷配给做出均衡分析,并进行模型的扩展,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如何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5.
贷款损失准备合理计量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在上市银行开始实施的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但从实际运用来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量仍存在问题。如上市银行在执行时银行之间存在差异,与境外审计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等。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量是否准确合理是决定信贷资产真实质量的  相似文献   

16.
一、加息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关系 从资金供给者角度来看,存款利率的上调必然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筹资成本上升,加上定期存款占存款比重越来越多,银行为了弥补由于筹资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损失,必然会加大信贷投放量。从资金需求方来讲,贷款利率的上调使得企业、消费者的融资成本上升,而物价上涨又使贷款客户的成本进一步增加,从这一方面讲,资金需求者贷款需求会降低。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主要经营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本文主要讨论资产业务,依据国际通行的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业务分为现金、贷款、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四类,本文重点研究贷款业务的主体——优质资产客户。因为资产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占据银行收入的80%,优质资产客户则是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乡镇企业缺乏专门的担保机构 目前,乡镇企业出现贷款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担保难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有资料显示,在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诸多因素中,有42%的企业选择了"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认同率最高.信誉度较好的企业为了避免资产风险,大多不愿意给乡镇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调查结果看,有近30%的乡镇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我国乡镇企业贷款难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为乡镇企业贷款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社会化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目前我国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而乡镇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的乡镇企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或者乡镇企业家的房产多在县和县以下购买或兴建,房产证大都不全,银行不认,难以获得贷款担保.乡镇企业普遍反映担保手续繁杂、担保费用高、期限短、担保难.一笔100万元的贷款,担保机构要收取30%的保证金,银行再扣下5%的保证金,企业只实得贷款65万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而银行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深,对资质不良的企业难免会“惜贷”。本文通过建立银企融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企业贷款难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一、银企一次借贷的博弈分析“现代企业的价值在于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需要用现金来偿还负债本息,而会计上确认的“利润”不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盈利企业被迫破产,就是现金流量不足引起的;银行经营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房价持续走高和银行住房贷款增长过快的现象仍然严重。笔者认为,我国以按揭房产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按揭贷款价值是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存在的重大制度缺陷,也是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高企的根本原因。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在盲目扩大信贷规模、承担了房地产市场绝大部分风险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成为一个推动房价上涨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