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起针对中国产品。据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及盐类进行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2年10月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544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502起,保障措施调查42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我国约16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仅2001年,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比2000年增加55%;其中反倾销55起,保障措施12起,同比分别增长41%和200%,涉案金额合计近11.4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应战对华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骏  张勇 《新商务》2004,(3):46-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受到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累计损失已超过150亿美元。截止2002年4月底,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共494起,其中反倾销调查就占了467起,保障措施调查27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居世界榜首。  相似文献   

3.
李敏华 《商业时代》2004,(23):51-51
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79年中国出口的糖精在欧盟被反倾销起,截止到2003年,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近500余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额超过150多亿美元。频繁的反倾销  相似文献   

4.
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02年9月30日,全球共有33个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反倾销、保障措施案件541起,其中反倾销案件500起,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共涉及中国的出口额达160.5亿美元。但是,中国企业实际遭受的损远不止这个数字。认清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指控的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2011年刚过了两个月,从美国和欧盟不断传来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或进行日落复审的消息,就连我国对美已出口很少的搪瓷制品,美国日落复审仍然要再征收5年的反倾销税,大有一副不赶尽杀绝决不罢休的劲头。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到去年10月,总计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669起"两反两保"调查,涉案金额已超过190亿美元。其中,反倾销596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59起,特保调查11起。欧盟和美国是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大户,二者对我反倾销的涉案金额合计约9亿美元,占全部反倾销涉案金额的84.5%。  相似文献   

6.
日前,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就2007年上半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情况作了介绍,2007年以来,我国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07年7月底,共有16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2起,涉案金额约为11.8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27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2起。此外,我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10起。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演进及中国对世界经济事务参与程度的深化,加之中国商品出口量持续高速增长,对其它国家相关产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产业组织要求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从而引发反倾销的贸易摩擦。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从1979年到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殊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其中反倾销案件达594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包括五矿、化工、轻工、纺织、土畜、机械电子、医疗保健等产品),影响了约191亿美元的出口贸易,单一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案有15起,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3年12月30日,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数量在全球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5%,远远高出全球平均水平,高居世界榜首。  相似文献   

8.
珍妮 《WTO经济导刊》2009,(11):92-93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9月,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案件,涉案总额约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7%和122%。7月中旬,世贸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发起反倾销数量将达437起,是历史上世界发起反倾销数量最多的一年。自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尽管已先后召开三次的G20峰会一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9.
原国家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反倾销对中国外贸正常发展的掣肘日益明显。 截至去年10月底.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544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000余种商品.影响约16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美国国际贸易局负责监督中国履行贸易情况的办公室展开和处理了275项调查.占所有调查案的17%。 2003年,针对中国反倾销已经愈演愈烈.而中国也开始利用反倾销来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避免伤害。  相似文献   

10.
秦人 《商业文化》2004,(2):14-17
自1979年欧共体以无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的数量已达501起,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达33个,涉及我国出口产品4000余种,累计影响我国出口金额约160亿美元。1996年至2001年,涉及我国的反倾销案数量连续几年列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逐渐取代了日本、韩国、美国。有数据表明,涉及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我国企业的应诉率已达到100%,而这一比率在1994年前为零。正是这种积极应对的态度为企业赢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渠道"若"渠"     
<正>销售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管理工作。消费者需求是企业营销源头活水,销售渠道如灌溉系统。从中国农民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田间管理经验中,我们的销售工作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事实上,在我们的销售工作中,制造商这一大水库,一直控制着整个灌溉系统流量。经销商是分散在各地的小水库,它从制造商那里获得水,并通过水渠向田间送水;零售商就是田间地头的蓄水池,农民从池里取水浇田。从大水库列小水库再到  相似文献   

12.
曹玫 《电子商务》2005,(1):37-39
<正>一旦诚信问题被化解,网上商城与传统卖场的尖峰对话时刻也将不远矣在国美、大中、苏宁三大巨头奋力鏖战,分角必争之时,数码网上商场的主力“搜易得”,消除羁绊,大举发力,提前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它的参与,使零售业的市场格局变得更加微妙,也让三大巨头深感危机。  相似文献   

13.
14.
15.
茅于轼 《大经贸》2001,(7):12-14
茅于轼要为中小企业正名。在国外,政府"帮小"不"帮大",在我国,政府是"帮大"不"帮小",中小企业甚至往往成为打击和刁难的对象。这几年,政府花大力气关闭五小企业,理由是技术落后、破坏环境、恶性竞争。茅于轼认为,三条理由似是而非,都站不住脚。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就必须善待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6.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上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者合一研究的文章很多,有的观点则将两者归为“异名同质”问题。本文从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出发,针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的认识提出质疑,认为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并不能证明二者工作性质的一致性;既要看到二者部分管理内容的重合性,也要看到管理范围的局限性:“企业物流一体化”向“供应链一体化”的转变,是对物流服务对象的认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既有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一面,也有其各自的运行规律,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不仅对设置与专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企业清晰管理组织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韦峰 《大经贸》2001,(8):90-91
2000年底,由美国中国商会、美国太平洋开发集团、美国零售连锁企业协会和美国采购商联盟等联合组织的美国采购团,开始了在华的第一轮采购.按照规划,从当年12月份开始,美国将派遣采购团每月来华采购一次,预计年采购额将高达4亿美元.大采购的第一站选在了美方认为国际贸易发展最先进的北京地区,计划中的采购金额为4000万美元.而最后结果却出人意料,首轮采购以无果告终.分析造成这一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北京企业的电子贸易化程度太低,无法与美方习惯采用的电子化、网络化国际贸易操作方式配合协作,因而不能正常地进行商务沟通和运作.……  相似文献   

18.
现今的营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发现顾客的芳心已越来越难打动,顾客的购买已越来越精明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准确分析全球技术贸易的格局及中国所处地位的基础上,力图从理论上探讨“新技术民族主义”的合理性,进而深刻地认识基于WTO规则下的技术贸易和技术发展的实质和特征,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其措施,以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及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