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0年前,一场不期而遇的金融危机使得东亚经济从天堂堕入地狱;10年后,经过自我救赎的东亚经济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2006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高达8.1%,创造了10年来的新高。然而,东亚经济的表面光鲜并不能掩盖潜在风险,特别是从国际收支看,10年之后的东亚经济和10年之前的东亚经济面临的挑战已经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
近期,全球流动性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但对其确切含义却众说纷纭,文章深入分析了流动性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这有助于认清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际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面临的挑战,并采取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 《中国外汇》2007,(12):12-13
双顺差格局继续,五大特点彰显2007年,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五大特点。特点之一: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4.
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跌宕起伏,使国际投资和贸易更为多变。由于东亚经济体较好地控制了疫情,因此经济修复进程也较快。其中,中国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和国际收支稳健改善的良好态势。2021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因疫苗的大规模制备和使用,全面加速改善;中国则将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外资外贸格局均将面临变数。这将如何影响2021年的中国国际收支?  相似文献   

5.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波动加大、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增强,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外汇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发展现状和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面对目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形势,准确分析FDI这个特殊经济群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正确制定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FDI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构成要素入手,着重分析了FDI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两个自主性交易项目———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尽分析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三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得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下降趋势的结论,揭示了经常项目顺差减少、金融项目逆差增加是导致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较大净流入格局。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388亿美元,较2012年同期略有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2亿美元,而2012年同期为逆差368亿美元。2013年9月末,我国新增外汇储备3017亿美元,同比多增2378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双顺差"格局,是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实体经济和投融资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表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的基础尚不牢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国际收支平衡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不断加剧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经济学家和国际机构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之相关的全球资产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泡沫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追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主要是美元泛滥导致的美国投资一储蓄缺口不断放大,以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为表现的国际收支失衡日趋严重。在美元作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其他国家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货币泛滥,加上各种金融创新推波助浪,全球流动性过剩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外汇管理面临的形势 2002年我国经济又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外经济蓬勃发展,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呈现良好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银行净结汇大幅增加;国内非法外汇交易萎缩,买卖价格与银行挂牌价接近,资本外逃现象得到全面缓解;外债规模略有增加,各项指标都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到200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86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42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770元人民币比1美元左右,相对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平均汇率,年底比年初下浮6%.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我国经济又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外经济蓬勃发展,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形势呈现良好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银行净结汇大幅增加;国内非法外汇交易萎缩,买卖价格与银行挂牌价接近,资本外逃现象得到全面缓解;外债规模略有增加,各项指标都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内;  相似文献   

12.
赵海华 《中国外资》2011,(20):39-40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流动性通过国际收支渠道输入我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热钱的角度分析了国际流动性输入我国的主要渠道,并就国际流动性输入对我国外汇储备、货币冲销以及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仁伍 《银行家》2007,(2):48-50
“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主因在于内外不平衡的经济格局,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难题却不能依赖于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及平衡国际收支四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明确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最近几年尤其是在2006年,我国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重心基本上集中在纠正不平衡的国际收支上,频繁出台的货币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外部不平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2006年初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高达19.2%,一季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流动性通过国际收支渠道输入我国,时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热钱的角度分析了国际流动性输入我国的主要渠道,并就国际流动性输入对我国外汇储备、货币冲销以及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的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94~2007年,除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小额逆差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均保持顺差。国际收支顺差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到一定水平和阶段表现出的特征,是我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外在表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动对外贸易均衡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持续蔓延,并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长速度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中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略有增长,增速出现下滑。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货物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势头减弱,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国际收支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衡。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内经济形势有所改变,国际收支运行的波动性加剧。上半年,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货物贸易顺差下降;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下半年,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进口增速下滑更快,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大量国际资本为求自保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向母国回流,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储备增长明显放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出现资金大规模集中流出的情况,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整体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强。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性上升,形势变化较快,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面相对良好,再加上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为促进国际收支平稳运行和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把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方向。外汇管理部门将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的总体目标,加大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外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统计监测和风险管理,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配合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宏观调控总体部署,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相似文献   

17.
外部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投资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外部经济失衡加剧;同时,国内经济方面出现了由流动性过剩引起内部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我国经济出现了内外"双失衡"。该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流动性过剩和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实现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与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相比,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一增一减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而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在过去十年维持的"双顺差"破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放缓,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从而货物贸易顺差大增;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则是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明显,而且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并非资金大量流出。从下半年来看,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国际收支顺差可能进一步收窄,国际收支或将进一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9.
张明 《中国外汇》2013,(5):14-17
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均在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改善上发挥了作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建立在即。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终于打破多年来的"双顺差",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自主平衡格局。国际收支的改善离不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国内要素价格调整等结构性的改革,也离不开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这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的基础尚不稳固。  相似文献   

20.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在基于国际收支、金融脱媒、货币流通速度三个角度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仍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进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