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0年北京市乡镇单元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呈现从中心城区集聚向外围区域疏散的趋势;②人口空间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且有向六环内集聚的趋势,人口重心变化较小;③人口分布呈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二环内区域由高值聚集演变为低高值集聚;④人口增长空间格局与北京功能区定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的POI(兴趣点)相关数据,运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标准差椭圆、重心、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从数量变化、分布特征、集聚情况几个方面厘清衢州城市旅游休闲业态分布规律,研究衢州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从整体来看,衢州市中心城区旅游休闲业态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周围县市的集聚形势尚不明显,数量上来看,中心城区尤其是柯城区相关业态数量较为丰富,衢西、衢北地区较为稀疏;②从各业态分布情况来看,各业态标准差椭圆的移动轨迹呈西南–东北走向,住宿服务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但尚未形成明显集聚中心,购物服务业态分布方向显著性不强,餐饮服务业密集程度高,各业态均值中心呈现向市中心集聚的空间发展特征,多数业态平均中心均位于主城区柯城区;③从各业态集聚情况来看,中心城区具有多核发展趋势,周围县区低密度点状集聚。餐饮服务业态集中在衢东北、衢北的城市腹地,购物服务、休闲娱乐、旅游景点业态的网点分布相似,住宿服务业态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核心辐射,远城区呈多斑点环绕分布,围绕旅游景点与交通主干线不断扩展;④从形成机制来看,市场环境、人口规模、交通条件是衢州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行业内部的相互联系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动能,不同影响因素分别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于衢州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同时测算了多区域空间分布模式下北京市17类产业的中心性和聚集性特征,定量化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空间表现为多功能单中心聚集的结构,具备多维向心性的空间圈层分化特征,共包括7个圈层,其中,金融业高度聚集在核心圈层,并且聚集程度持续提升;科技、信息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圈层;居民服务等主要生活性服务业处在产业空间的中间圈层,并且逐步表现为空间均衡化发展;第二产业分布在产业空间的外围圈层,特别是制造业处在最外围圈层且持续郊区化分散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表现为空间离散化聚集发展,第三产业基本表现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的高度聚集持续发展可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逐渐向外围圈层甚至跨区域扩散。中间圈层既是现代工业经济以及由中心圈层向外扩散的传统工业等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北京市主要的消费和生产服务业集中区域,这将导致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的高度集中,因而应加快中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疏解以及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布局主要是东北—西南方向,北部地区布局规模较大,从京津冀区域格局出发引导制造业向东南方向集中应是未来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向。此外,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共聚集性和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0-2012年间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从而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位于山东几何中心的西南面,经济重心则位于东北面,表明了区域人口、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且经济分布比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大;近12年来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致往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过程相互影响,而人口重心迁移的速度要滞后于经济重心,这一过程使得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反映了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有所缓解,整个区域的地区差距在变小;第二产业的空间演变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叙述现如今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状况,以及基 于产业地图描述了 2006 年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演化格局。同时通过研究 2006-2015 年我国 31 个 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的显著因素有税收政策、市场规模、城市 化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水平等 6 个。一是政策因素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 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税收负担越小,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集中;二是市场规模与汽车制造 业区域分布呈正相关,市场规模越大,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多;三是城市化水平与汽车制造业 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更青睐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布局。四是交通运输条 件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布局趋向于交通便利、物流方便的地区集中。 五是劳动力成本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布局开始由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 区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布局呈正相关关系。如 今我国汽车制造业形成了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地区为主的产业集群, 尽管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占比优势明显,但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汽车制造 业正在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各地区可以按照影响汽车 制造业区域布局的 6 个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合理布局,以便加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地图及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叙述现如今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状况,以及基 于产业地图描述了 2006 年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演化格局。同时通过研究 2006-2015 年我国 31 个 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影响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的显著因素有税收政策、市场规模、城市 化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水平等 6 个。一是政策因素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 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税收负担越小,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集中;二是市场规模与汽车制造 业区域分布呈正相关,市场规模越大,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更多;三是城市化水平与汽车制造业 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更青睐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布局。四是交通运输条 件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正相关,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布局趋向于交通便利、物流方便的地区集中。 五是劳动力成本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呈负相关,汽车制造业的布局开始由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 区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与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布局呈正相关关系。如 今我国汽车制造业形成了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地区为主的产业集群, 尽管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占比优势明显,但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汽车制造 业正在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各地区可以按照影响汽车 制造业区域布局的 6 个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合理布局,以便加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储蓄网点过密,且布局不够合理,存在盲建、泛建现象,超过了居民实际需要,致使部分储蓄所业务量小,经济效益差,筹资成本过高。如湘潭市城区面积仅55.47平方公里,人口为59.5万人,而储蓄网点共达389个,每平方公里设置5.21个,每万人拥有4.86个储蓄所,解放南路不到一公里的街道,各家银行、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等共设储蓄网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地处中国黄土高原中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但全省范围内的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少见。本文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陕西省2000~2015年的土壤侵蚀强度,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的转移特征以及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保持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侵蚀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高达78.27%。陕西省土壤侵蚀等级以微度侵蚀为主,16年共有10.04%面积的土地发生了侵蚀强度转移,整体侵蚀强度是由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向轻度和微度侵蚀转变。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保持总量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陕西省土壤保持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强度等级差异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人口相关要素为重点,从人口空间分布及城市功能定位方面着手,分析困扰滨江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北旺南滞、居住人气不足、空房率高等影响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结构、房地产开发、生活便利程度、受中心城区辐射程度、人们的价值观念等城市发展诸多因素对人口在滨江区集聚的影响的分析,寻找出制约影响滨江区发展的瓶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俪晓  尹鹏  杨毅 《科技和产业》2023,23(24):74-79
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对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中东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最多,东营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最少;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呈现“两核-多中心”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与山东省区域分布方向较为一致;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受到人口规模、资金投入、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强财政支持、因地制宜进行服务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是工业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又是整个社会创新的主体,因此需要了解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提高其效率的有效办法。采用DEA模型对安徽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31个行业和16个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定量评价。经研究分析发现,安徽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大部分行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但仍然有部分行业存在R&D投入浪费和R&D产出不足的现象。另外,安徽省不同区域间也存在着R&D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建立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优势,才能优化R&D资源配置,缩小行业间和区域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史萍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01-103
个人金融产品的竞争成为当前各家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主要方式。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及自身主要靠单一城市经营,力量薄弱的现状。城商行在个人金融产品经营上主要存在信用卡业务发展缓慢,理财产品种类少,为中高端客户服务能力弱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在内部加强服务基础建设的同时,在全国组建城商行同业协会及业务外包。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得过快,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本文从银行对银行贷款增长过快危害的认识不足、往年的习惯性贷款、城市基础建设和房地产的疯狂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贷款过快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银行应加大风险意识和风险的控制;加强监督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银行应加强和完善内部的考核机制和商业银行应开发非利差收入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积极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微企业的特点,通过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目标客户的确认及建立合理的小微企业信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银行业市场主体,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水平与质量决定了其未来市场地位与发展空间。本文从历史的高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希望能对城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征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安全和高效的主要因素是贷款风险,实行贷款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责任制,重视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首先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贷款风险的特征入手,提出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牛艳华 《科技和产业》2021,21(5):104-109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统计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制度因素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经济制度环境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金旺 《改革与战略》2012,28(1):167-170
文章认为,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决定了浙江未来经济发展前景,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出路在于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文章指出,仓储金融作为仓储和金融交叉的金融创新,辅助商业银行开展动产担保贷款,在浙江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通过对担保动产的优先选择实现银行"绿色信贷",形成浙江产业集群与仓储金融良性互动机制,助推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从而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普通企业公司治理相比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性决定了其治理目标应该包括保护所有者、投资者(储户)、企业的相关利益。商业银行藉以存在的储蓄合约挤兑激励和贷款合约内生的银行和企业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内在脆弱性,储蓄合约和贷款合约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公司治理,为了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有必要从外部机制的健全入手,包括信息透明制度、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20.
林正聪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145-147
文章通过研究对比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及外资银行竞争优势,分析中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当前国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合营销战略模型及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