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民财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也不例外。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对于全省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江苏省制造业面临着增长速度减缓、盈利能力减弱等困境。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和江苏省都提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江苏省亟需为高质量发展谋求新的发展途径,以此进一步拉动江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做出重要指示以来,北京制造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疏解整治、统一思想、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等举措,京津冀产业协同步伐加快,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密集活跃;但也面临制造业比重过早下滑、科技转化创新生态有待完善、供应链卡脖子、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推动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守住底线、打通堵点、扶持培育、融合发展四方面发力,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逐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供给能力,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4.
魏作磊 《开放导报》2024,(1):41-50+59
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内生是贸易发展的主线。服务业目前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也是贸易增加值的重要来源。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是国际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尤其是各类专业服务业同时也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足、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外开放相互带动能力不强、外资来源地单一,是制约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发展理念,以其互动共生、协同发展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依托制造业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生态内生力;鼓励制造业“走出去”带动服务业出口,持续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服务附加值;打造国际化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和数字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扩大制度型开放,消减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开放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艳  李道芳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58-160
文章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的机理,并分析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其制造业的发展关系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建设。作为制造业发展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制造业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角色。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定量角度研究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制造业的相关性,并就分析结果得出的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制造业发展不相匹配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天津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传统制造业城市,由于既有产业结构偏重、偏旧,且城市负担重、高端人才流失、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造成在区域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南北城市差异进一步扩大,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次调研,从财政视角分析总结了天津制造业产业基础、市场主体、生产要素、政策扶持等优势、短板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探索从地方层面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优化重点产业布局,聚焦发展重点产业,实现天津传统制造业基地城市提质再造,形成南北均衡、互补、协同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成  秦菲菲 《改革与战略》2011,27(4):144-146,156
苏州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制造业的发展急需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但制造业物流外包意愿不足和物流业专业化供给有限,使得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程度较低。文章通过对苏州市制造和物流企业的联动现状分析,提出了鼓励物流外包,提升供给质量,发展战略关系,建立诚信体系和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两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工业低碳转型,有效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布在H-H型与H-L型聚集区;劳动力集聚抑制了本地及邻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产业密度等指标则具有促进作用,相关结果已通过稳健性检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东、中部地区劳动力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西部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程一凡 《科技和产业》2022,22(7):259-264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保障与支撑5个层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并从5个层面对其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各年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据此分析陕西省制造业近年来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各层面发展状况,并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三链协同”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构建航空制造业“三链协同”模型,归纳国外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性阐释促进航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推进航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化、军民一体化发展,构建精细化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航空制造价值链;推行供应商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提升主制造商管控能力,畅通航空制造供应链;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深化央地融合、推动错位发展,完善航空制造产业链。  相似文献   

13.
赵磊  李鹏 《科技和产业》2023,23(16):160-165
创新驱动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所在。选取2016—2021年9个县域的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线性回归模型,测度了县域创新能力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了县域创新驱动力及各要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县域科技创新显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力受县域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规模影响。县域创新体系中R&D投入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和带动效能需进一步提升。在创新驱动大环境下,企业创新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创新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回顾国内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梳理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涵和学术界达成的一致见解,探讨了我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讨论,最后对高质量发展文献研究进行了整体评述。  相似文献   

15.
巩前胜  仲伟周 《改革》2012,(5):83-87
利用2006~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并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视角分析其区域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集聚水平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促使产业向集聚程度较低的中西部省份有序转移。同时,中西部省市也应尽快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文法 《科技和产业》2024,24(13):24-29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新兴数字技术的带动下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2012—2021年山东省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山东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并测算两个业态之间的发展耦合协调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强,两业态之间的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最后,提出促进山东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进一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三地制造业协调发展。以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在2003-2015年间2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为原始数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产业结构相关指数指标,明确各行业产业竞争力差距,分析三地制造业协调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有着不同的制造业格局,但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重叠。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大潮中,制造业的数字化革新转型已蔚然成风,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跃进的关键性发展趋势。这一转型过程深度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精华,为制造业的高品质、高效率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源泉。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首先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构建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最后,对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