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英 《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125-128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看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各省市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结构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但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全为负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足以抵消部分区域结构偏离分量的正值,直接导致总偏离分量为负值.通过偏离份额图的分析,把西部地区分成具有增长优势但地位下降和增长缓慢且竞争力差的两类地区.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本文从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入手,把我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比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规模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区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而在经济发展处于中游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明显 。  相似文献   

3.
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按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划分方法,利用偏离——前额法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苏南城市群地区产业结构具有相对优势,对经济增长偏离有积极贡献;而苏中和苏北城市群地区产业结构都具有一定劣势,对经济增长偏离有迟滞效应.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要素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影响生产率的增长。本文在估计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1978—1992年、1992—2001年及2001—2007年三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并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本文发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却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反而存在"结构负利"。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云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深入分析了云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利用回归分析测算了各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其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促进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单位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扩大第一和第二产业产出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云南经济的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福利水平有重要影响。本文在评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稳定性主要受产出缺口、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者所有制结构等四大因素的影响,当产出缺口增加1%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降低0畅97个点;当需求结构(最终消费率)提高1%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上升0畅79个点;当产业结构提高1%时,经济增长稳定指数上升1畅47个点;当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占比)上升1%,经济增长稳定指数降低0畅62个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AK模型的上海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出发,理论上推导出金融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可能途径,然后选择我国金融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上海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Johanson协整检验和VECM模型来分别研究上述三种途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检验,认为上海金融业发展主要通过便利储蓄转为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提高储蓄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未构成金融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期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 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使产业结构朝更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结合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提出简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对我国30个省的产业结构分类,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不同产业结构下省域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间的关系,以及同一产业结构内部不同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保持长期协整关系,不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对于相同产业结构内部的不同省,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间的关系存在差异。最后,本文针对不同省域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山西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趋势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结论为山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近期用电量与经济增长反向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华北地区2009年一季度用电量负增长与经济正增长的原因。结论为投资和消费的高位增长支撑了经济增长的较高水平;出口和以高耗能为主的重工业产品产量的快速下滑是用电量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后的去库存化过程加剧了这种反差。金融危机时期用电量负增长而经济正增长的反向现象是华北地区高耗能工业为主经济结构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结构优化、稳健有效、民生共享、资源环境和创新素质等五 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对2000~2013年北 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时序变化进行量化考察。测度结果表明,新世纪 以来四城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四城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性 差异,但这种差距呈持续缩小的趋势。各城市应因城制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在关键着力点 上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在险水平、条件波动性与经济增长态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在险水平(GaR)和条件标准差(CSD)能够有效地度量国家经济风险波动的单向性和双向性。利用动态时窗和条件异方差模型,我们发现我国国家经济风险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目前的国家风险状态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稳定性。利用协整关系检验,我们发现我国国家经济风险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采取积极经济政策的“反周期”干预,所诱发的适度经济波动将有且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产权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中纳入"第二类"人力资本变量修正了MRW模型,利用中国1978—2006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及1994—2006年280家样本上市公司的历年年报资料,分析了"两类"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将人力资本要素划分成两类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变得更强;"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在人力资本的产权效应中,真正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是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因素,而权责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显著;"第一类"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第一类"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转型指标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与产业转型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贺刚 《山东纺织经济》2011,(8):23-25,62
通过对新疆1990年一2009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疆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力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企业成长模式探析——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视角,对企业的成长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即对企业的数量成长模式、质量成长模式作了基本的分析和总结,同时提出了新形势下企业成长模式的演变趋势——生态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Fate bringeth economic growth and malfeasance giveth its gains  相似文献   

19.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raised concerns regarding food security and household welfare. To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setting, we examine the dynamics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ts impacts on household outcomes using panel data from Indonesia, combined with district-level demographic data. Historically, Indonesia has adapted to land constraints through a mix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expansion of the land frontier, and non-farm diversification, with public policies playing a role in catalyzing all of these responses.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 we find that human capital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population density on per capita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is positive if the averag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s high (above junior high school), while it is negative otherwise. On the other hand, farmers with larger holdings maintain their advantage in farming regardless of population densit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potential lessons for African countries from Indonesia’s more successful rur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