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中部地区经济获得了快速地发展,中部六省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2.53%,高于全国经济增长水平。然而,中部地区经济底子薄,基数小,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别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三次产业结构“三化”进程、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及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2005年中部地区GDP总量为37046.51亿元,对全国GDP的贡献仅为20.32%。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与1990年相比扩大了6倍…  相似文献   

2.
商业排行     
《中国对外贸易》2006,(2):94-94
中国04年GDP总量世界排名上升一位名列第6位来自国家统计局消息称,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中国GDP总量折算成美元已经超过意大利了,排名世界第六位。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核算,中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16.8%。在2000年到200  相似文献   

3.
湖北经济竞争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湖北经济综合实力状况1998年湖北省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4.61%,低于其人口占全国的比重(4.75%),说明湖北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力度较大.此外,在GDP总量上,湖北比湖南高15.3%,比河南低15.4%,接近山东省的一半,仅为51.8%.从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看,1997年与1991年相比,湖北省增长了3.02倍,高于湖南2.8倍、低于河南与山东(分别增长了3.11倍和3.17倍).从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4.
纵使在去年四季度GDP增速滑落至8.9%,较之"十二五"时经济增速下调至7%的目标而言,中国经济增速还有着较大的下行空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GDP同比增长9.2%,较之前些年动辄两位数的高增长而言,现今的GDP增速确实意味着经济在明显放缓。不过,必须明了,当前的GDP增速放缓,正是宏观调控本身所预期的结果,切除畸形的GDP堆积带来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毒瘤,以将更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党的十六大首次正式提出了"县域经济"的概念,而且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这几年,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2006年,我国县域GDP总量达到8.81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8.10%。同时,以百强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4年的47203元,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3.88%。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GDP总量突破47万亿。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虽然经济增速仍居世界前列,但表现出一定的放缓趋势。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有多大?本文以1985年~2014年的数据为实证研究样本,着重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7.
灯影里的GDP     
1991年起,中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2013年后,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2015年,GDP增长为6.9%,跌破7%大关,2016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5%-7%。GDP整体增速放缓,全国各地表现苦乐不均。2015年,北京、上海GDP增速与全国基本持平,广东省保持8%的增速,西藏、重庆则高达11%,而受重工业拖累,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  相似文献   

8.
2022年3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多发散发,远超预期,经济承受较大压力,上半年GDP增长2.5%,其中二季度增长0.4%。从生产角度看,第三产业及其中部分行业受疫情冲击严重,对GDP增长形成拖累;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表现较弱,对GDP增长起向下拉动作用;从收入角度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均回落;从价格角度看,CPI涨幅逐渐上升,PPI涨幅回落;从新经济新动能角度看,新经济新动能相关行业无论是生产还是投资均表现较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本文对2022年上半年经济表现进行梳理,对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的支撑因素和增速弱于市场预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下半年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商》2012,(14):30-30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季度GDP的同比增速放缓至7.6%,低于一季度8.1%的水平,是自2009年初以来经济增长最慢的一个季度,也是三年来首次破"八"。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美国经济结束了2010年的强劲复苏态势,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全年GDP增长1.7%,显著低于2010年的3.0%。不过,2011年美国经济增速前低后高,三季度起经济形势好转明显,一方面源于日本大地震、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等暂时性压力缓解,另一方面源于美国私人部门内  相似文献   

11.
近期形势2009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GDP增长7.1%,比2008年8.5%的强劲增速适度回落。但是,如果将中国从东亚总值中予以排除,其经济增速则从2008年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上半年地区经济运行的三个亮点(一)中部经济增速继续领先四大板块,成为全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今年1—5月,中部工业和投资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是各大板块中增长最快、表现最稳的。一是工业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国。1—5月,中部六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全部高于全国水平(见图1),五省工业增速超8%,江西(9.1%)、湖北(9.1%)超过9%。二是工业增速的增幅提升。除安徽工业增速同比放缓外,其余五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将欧元区2012年GDP增速预测从0.2%下调至-0.7%(假定欧元区不解体、银行业危机也得以避免)。欧元区经济在2012年步入衰退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预计2012年中国全年出口将为零增长,而不是此前预计的增长5%,同时我们下调中国2012年GDP增速预测至8%。  相似文献   

14.
与往年不同,这次半年经济情况,呈现出清晰的西高东低走势:京、沪、深增速放缓,均低于10%,其中京沪增速全国排名垫底。而湖南、湖北和江西、山西等中部省市的经济增速均高于13%。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现价GDP达到63.3万亿元,不变价GDP增速为7.4%,基本实现年初制定的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空前复杂的国外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工作任务下,我国经济发展攻坚克难,顶住下行压力,取得这样的增长速度实属不易。首先,7.4%的增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爆发  相似文献   

16.
去冬今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两防",一是防止宏观经济下滑,二是防止换届后的泡沫。去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已连续七个季度放缓,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并为近20年来第四次连续两个季度的"低八"(低于8%)。单纯从GDP增速来看,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金融危机以来的"二次回落",也就是曾说过的又一个大"W"型。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国经济增速或将持续放缓2012年第1季度中国GDP增速从2011年第4季度的8.9%回落至8.1%,预计第2季度将进一步减速。工业产值、用电量、投资、出口及零售业销售额等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已呈减速的迹象。为防范中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的风险,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8.
<正>阿联酋地处阿拉伯半岛东部,北濒波斯湾,国土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930万,2016年GDP总量3750亿美元,人均GDP达6.8万美元,高居全球第7位,是阿拉伯地区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国家之一。一、近期阿联酋经济形势分析(一)整体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但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受石油减产负面冲击,2017年以来阿联酋整体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IMF预计实际GDP增速为  相似文献   

19.
《大经贸》2011,(9):11-11
继瑞银、花旗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向下修正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估值之后,高盛集团也宣布,将2012年全球GDP增速预期由3.4%;调至3.2%,但维持对中国2012年GDP将增长8.6%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经济持续温和复苏,内生动力逐步增强。2013年上半年,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前2个季度GDP分别增长1.1%和2.5%。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是拖累GDP减少的主要原因。自2009年第三季度走出衰退以来,美个人消费支出持续温和复苏,至今已经连续16个季度保持增长;私人投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这均有助于推动经济在下半年加快复苏。财政紧缩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奥巴马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总计8260亿美元,旨在稳定经济和增加就业。经济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