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期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峻,氢能是目前被公认的在未来具有很大发展优势的清洁能源之一,而氢的储存是氢能目前开采与使用的瓶颈。寻求储氢材料是当前研究领域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几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各储氢材料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陈传武)将氢气经特殊处理溶解在液态材料中,实现氢能的常态化、安全化应用,甚至用普通矿泉水瓶也能装运,这一愿景正在逐渐接近现实。记者昨天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了解到,他们开发的液态储氢技术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正准备进行大规模中试和工程化试验。  相似文献   

3.
辛晓 《化工管理》2011,(11):62-63
<正>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以氢能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储氢是氢能应用必须攻克的关键节点。专家预言,储氢技术一旦成熟,不仅将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还将带动一  相似文献   

4.
金星星 《化工管理》2022,(25):93-95
氢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清洁能源载体,以一种高效和安全的方式连接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的桥梁。氢气的储存主要有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体储氢三种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虽然压缩氢和液化氢在工业应用中技术成熟,但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100 MPa左右的高压和20 K左右的低温下的问题。与这些技术不同的是,在固态氢化物中储存氢可以实现一种更紧凑、更安全的方法,不需要高压氢和低温。文章综述了固态氢化物储氢的基本原理及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氢能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洁净能源,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制备、储运和应用三个环节,制备环节已经相对成熟,而氢能储运目前是氢能源发展与应用的主要瓶颈,从而制约了应用的规模化发展,固态储氢已经成为氢能源储存研究的重点。本文分别讨论了储氢合金、微孔储氢材料和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各自的储氢机理及优缺点,针对各自缺点的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它们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独特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近些年随着碳纳米管及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不断地展现出来。本文简单介绍了碳纳米管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碳纳米管的基本性质①碳纳米管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主要由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间距。碳纳米管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五边形和七边形缺陷,这样就会在局部区域导致变形现象。②碳纳米管的长度—直径比很大,长度是直径的几千倍,远远大于普通纤维材料。碳纳米管强度比钢高100倍,但重量只有钢的六分之一,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碳纳米管可以添加到别的基体中构成复合材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其性能。③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可以用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在固态储氢材料中,Li-Mg-N-H体系储氢材料因其热力学性能好、可逆性好、理论储氢容量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储氢材料。然而,由于Li-Mg-N-H体系的动力学性能较差,导致其在200℃以上才能进行快速吸放氢反应。因此,文章从成分调控、纳米化和掺杂催化剂3个方面论述了Li-Mg-N-H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调控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储氢性能测定仪在氢气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了室外长程供氢装置,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安全性,消除了仪器设备安全隐患,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提高多种新能源组合供暖的热效率,考察太阳能-生物质能-谷电蓄热联合供暖系统的供暖效果,利用TRNSYS软件中的TRNbuild模块对实验室进行供暖期内逐时热负荷仿真计算,以动态负荷为基础搭建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暖系统的TRNSYS 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7种运行模式及控制策略联合互补,实现了各单元在供暖过程中不同时段的协调控制,保证了联合供暖系统的稳定运行;联合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从40 ℃升高至60 ℃,其供热效率降低了11.08%,太阳能保证率降低了23.35%;集热器面积从20 m2增大到40 m2时,太阳能保证率增加25.99%,供热效率降低了2.11%;集热水箱容积从1.5 m3增大到4 m3时,太阳能保证率增加8.67%,供热效率增加了4.31%;系统平均供热效率实验值与模拟值误差为4.29%,平均供热指标实验值与模拟值误差为6.15%;联合供暖系统测试日平均温度为19.76 ℃,能够达到寒冷地区冬季供暖室内温度18~24 ℃的采暖要求。联合供暖系统具有良好的热舒适性,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地区多源互补供热系统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低碳经济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城市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单元,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本文以低碳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普及低碳理念入手,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提倡建筑节能,发展低碳交通体系,实现城市的低碳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平抑风力发电接入直流微电网的功率波动问题,满足负荷持续高质量供电需求,对由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进行了研究。以超级电容电压和锂电池荷电状态为约束条件,将储能系统平衡所需的功率差分为低频与高频部分;锂电池用于吸收和释放低频部分,超级电容用于吸收和释放高频部分,使风机整流器工作在恒压状态,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以直流母线的电压稳定为目标,维持系统功率平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速度和较好的控制性能,可很好地满足负载功率需求,稳定直流母线电压。研究结果可为分析规模化新能源接入直流微网系统的稳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FLUENT软件中的凝固/熔化模型,对采用双层壁圆筒内填充相变材料(PCM)蓄热的太阳能热发电高温相变蓄热单元的蓄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保证蓄热量的前提下,得到了在第3类边界条件下不同管径蓄热单元内相变材料熔化过程中温度和液相率曲线及液相率的分布云图,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掌握了太阳能热发电高温相变蓄热单元相变过程的规律,为太阳能热发电高温相变蓄热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极设计和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6.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手段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热捧,然而目前CCS还远未达到商业化推广阶段,其大规模实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CO2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对CCS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为促进我国CCS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研究领域、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总结了发展趋势,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以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相变蓄热材料,加工制作了相变蓄热装置,并搭建了蓄热器热性能实验台,对传热元件分别为光管和波纹管的蓄热容器进行了相变蓄热实验,测量了相变材料的温度并通过数据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整理绘制了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时间曲线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波纹管能够加快热媒体在波纹管中的流动,缩短蓄热所需时间,并且提高放...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数字图书馆存储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数字图书馆的存储需求出发,指出传统的存储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储技术的现状,探讨了网络存储技术的特点,并对2种主流网络存储技术进行了比较,着重介绍了SAN结构下的数据安全,最后提出了网络存储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上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研究并设计了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它由电源控制、前端数据采集、FPGA芯片控制模块、接口控制器、SDRAM与Flash存储模块、DSP芯片控制模块、键盘与液晶显示模块等部分组成,具有200MS/s实时采样率及40MHz模拟带宽的双通道数据采集功能。  相似文献   

20.
1980~2012年间,全球CO2排放量中约80%来自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对于暂居CO2排放和能源消耗之首的中国,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CO2排放量比例更是高达90%。扭转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被动局面、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持续正态演进,既是化解短期内节能减排压力的有效手段,也是长期内实现能源系统清洁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以全国及河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结构———CO2排放强度关联模型,分析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同CO2排放强度之间的关联效应,并从能源消费结构演进视角探讨了区域节能减排的路径和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