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管理经济逐步由行政的直接干预向间接管理转换,由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转换,确立了银行、企业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竞争机制进入经济循环的全过程。银企双方在市场杠杆作用下,都是以追求效益为目的,银行只能按照市场原则营运资金,收本取息。银行追求效益利润  相似文献   

3.
4.
5.
银企双活,是盘活资产的最佳选择。笔者认为,要实现银企双活,银企双方必须以产权重组为结合点,共同做好产权重组工作,以活化或变现企业现有资产为着力点,共同参与、跟踪和推进企业开展产权重组活动。一、产权重组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综观我国十多年来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制定,其为银行盘活不良贷款的机遇主要包括:(一)产业发展政策及其政策保护措施。主要指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企业或产品。发展这些行业、企业或产品,是国家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其市场生命力和  相似文献   

6.
屠苓  张利萍 《财政监督》2004,(10):57-58
一、新型银企关系的内涵及特征新型银企关系是指银行与企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以信用为基础建立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其实质是互利互惠、诚实守信。从静态上看,银企关系是指银行与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联系;从动态上看,它指银行与企业以资金、产品信息、技术为纽带,在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形成的"荣辱与共"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银企关系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银企双方是资金买卖关系。银企双方均以经营者的身份出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双方共同的经营目标。在这种市场主体明确的前提下,银企之间的资金关系不再是  相似文献   

7.
8.
9.
10.
单文毫 《新金融》1991,(8):38-3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个方面电越来越重视银行,特别是企业界,更视银行为其生存、发展的依托。但是,与此同时,银企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银行贷款给企业就是支持生产,不贷就是不支持生产;企业借钱找银行,还钱躲银行;银行架子大,信贷员比厂长大,银行个别人员以贷谋私,企业敢怒不敢言等。上述银企关系的扭曲现象,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1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赋予银行的政策性职能,决定了银企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它突出表现在银行职能的政府化、银企关系的从属化、放款的信用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由于专业银行的分工,决定了  相似文献   

13.
14.
15.
《银行家》2005,(10):34
编者按: 当前,银行与企业似乎处在某种互相的埋怨中.一方面,银行抱怨企业诚信不够,信息不真,经营不稳健,见异思迁,忠诚度差;另一方面,企业总是抱怨银行服务手段少,贷款水平低,没有担保就不知如何做贷款,总是嫌贫爱富,需要钱时不拉一把,不需要钱时则不请自来,银行总是在不需要时出现.  相似文献   

16.
精心选择合作银行,确保清晰连贯的沟通,以此建立有新型技术平台和手段保障的银企关系,才能满足企业真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和企业都已走向市场,这必然引起资金、业务运作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带动银企关系的转变.如何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企关系,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孙斌 《济南金融》2001,(6):62-62
近年来,少数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和长期发展意识,错误地认为“欠债有利”或利用改制机会逃废,悬空银行债务,故意拖欠银行利息,或采取不存款、不还本、不付息、不往来的办法,逃避银行信贷监督,给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破坏了银企关系,损害了市场信用基础,从而导致了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越来越高,风险日益增大,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金融部门贷款投放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企业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生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缺乏保障,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不仅加大了金融业的经营困难,而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净化信用环境,重塑银企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政、银、企三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20.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促进银企共同发展张永志实现银企之间的有机结合,塑造平等互利、相互依存、诚实信用、共同发展的银企关系新格局,必须有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就此而言,我们认为目前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