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狭义认知语言学和现代语言类型学在诸多方面的互补与融合日趋显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种学科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虽殊,但亦可互相借用,相互之间扬长避短,不断丰富和完善各自的学科理论及方法,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具有解释力.另一方面,其异同又预示二者在理论导向、技术支持以及跨语言佐证和学科划分方面具有一定的必然互补性;而互补也决定着二者之间的必然融合;互补和融合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研究学科——认知类型学.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商务日语教学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商务日语教学,可将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运用于日语商务词汇教学,运用体验观和框架理论进行仿真情景训练培养学生商务交际,通过图式理论促进商务日语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词汇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论述了词汇教学,提出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重视对一词多以的讲解,加强对词语隐喻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认知主体在体验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范畴、意象图式,并通过隐喻等手段获取意义。整个认知过程强调了体验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用混沌学理论解读认知语言学的这些概念,可以发现原型是范畴中的奇异吸引子;意象图式具有动态开放性;隐喻始源域和目的域间具自相似性;意义和语言形式间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有着很多理论,论文剖析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隐喻以及图示理论对韩国语翻译的启示,从中发现了这些理论方法对韩国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莉  汪浪 《企业家天地》2006,(5):145-146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自身储备的语言知识图示和背景知识图示相互作用,不断地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取样、预测、验证和确认,或者对预测进行修正,然后进行新一轮取样,直到完成对信息的解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阅读理解的过程,有助于揭示阅读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7.
赵巍炜 《企业家天地》2011,(10):149-150
模糊语言学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重要的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据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的模糊集论。本文拟再认知和语用两方面对二十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评,以期读者对其有一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用词层出不穷。除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现实世界中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本文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产生的以世界杯为背景的网络新词,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其内在认知机制以及文化驱动。通过对"上天台""门卫""太太团"等词的解析,发现人体的认知文化系统是网络新词产生和传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该系统中,人体的认知机制和所处的文化氛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张运用认知语言学上的某些理论于英语专业听力课堂教学中,以试图改变传统观念影响下的"自上而下"的听力模式,同时介绍了将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词汇是构成语言知识的最基本要素,词汇知识在语言知识中有着不去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词汇教学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独有的特点使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思路,阐述认知体验观、象似性理论和认知分析综合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词汇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探讨词汇教学策略,以期认知语言学理论将为词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与语音变化和形态变化相比,意义变化更为显著而重要。不仅如此,语言又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思维。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套用语义链的框架,对汉语形容词绿的语义变迁理据和过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人们的概念隐喻映射过程,而且能够把握新词新义的产生脉络。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歧义研究具有局限性,歧义定义的不统一是影响歧义研究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人的认知心理的角度对歧义做出新的界定,可以确定歧义、双关和会话会议的不同语效。基于认知视角的歧义观对于揭示语言表达和理解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诗学是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从文化认知功能和语言认知功能阐释文学的认知功能,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学文本,从而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平时实时搜集的即席网络会话语料,从社会语言学方面研究了网络交际语言中的打断现象。语料分析显示:网络交际语言中打断具有自身的特征;网络语言使用主体构成的虚拟言语社团共同体属于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共同体的一种;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所遵循的社会规范能够对网络语言中打断的特征做出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EFL写作中出现人称代词视角转换混乱、指代不明、物主代词省略及忽略名词与代词的认知差异等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看,这是由于代词的使用受到认知方式的制约。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代词。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歧义研究具有局限性,歧义定义的不统一是影响歧义研究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人的认知心理的角度对歧义做出新的界定,可以确定歧义、双关和会话会议的不同语效。基于认知视角的歧义观对于揭示语言表达和理解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典语言范畴论、家族相似性范畴论、模糊语言学范畴论和认知语言学范畴论从不同角度阐发同一问题,各有优点和缺点。  相似文献   

18.
into的核心意义来自其中心意象图式。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意象图式得以扩展,实现了into从空间范畴向"范围"、"状态"、"时间"、"转变"等抽象范畴的辐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形成了into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隐喻理解受语义表达控制,受语境影响,会话含义也是隐喻理解的关键。经验的完形相似为隐喻理解提供了条件,概念整合为隐喻理解提供了范式。隐喻理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洞察人类本身及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