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预示着建立于30年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全球化、自由化条件下迅速膨胀的金融业发展要求。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全面的开放已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还有待改善,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在这一形势下构建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成为国内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我国金融监管基本目标、原则和现状的分析,找出金融监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预示着建立于30年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全球化、自由化条件下迅速膨胀的金融业发展要求。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0成员国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全面的开放已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还有特改善,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在这一形势下构建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成为国内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我国金融监管基本目标、原则和现状的分析,找出金融监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袁定聪 《中国审计》2004,(10):60-61
我国从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人民币资本项目仍不可自由兑换,相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管制一直较为严厉,国际经济和金融传递机制的作用并非十分明显,因此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国家或地区内的金融动荡和风险很难直接诱发我国金融体系的动荡,拉美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很好地例证了这一点。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加入WTO后,从根本上融入世界经济潮流,金融业的开放已是大势所趋,贸易量迅速增加,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使得金融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金融体系发生潜…  相似文献   

4.
自200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影子银行开始在世界各地产生,并逐渐开始向世界传统的银行金融体系发起冲击.当前,影子银行也开始成为我国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随着影子银行的海外业务,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相对简单和有限的.然而,在一系列连续的影子银行危机、 网上借贷平台的崩溃之后,敲响了影子银行风险的警钟.因此构建完善的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既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过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加剧了资产价格尤其是利率和汇率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加,金融体系更不稳定。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经济飞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黄志云 《企业经济》2006,(5):165-16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逐渐加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加上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及经济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世界各国对银行的监管都由合规性监管转向了风险性监管。本文在研究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规定的基础上,参照世界主要国家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婧婧 《中外企业家》2009,(22):202-203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的每一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影响。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海啸的根源。对于跨国银行防范风险来讲,审视金融危机中自身风险的新特点,融合国别监管、国际监管和内部监管的优势,建立跨国银行"三位一体"的风险监管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危机发生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监管质量、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加快金融法制建设等措施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恶化与扩散,已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受益于我国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在纯粹的金融危机阶段,我国受到的冲击相当有限。但当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开始加深。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同的,一是这次危机引起G7经济的全面调整与衰退,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能否顺应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及时调整监管重心和监管方式,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金融安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开放,中国金融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如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等。但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水平无疑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因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于其内在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有来自国际金融的种种冲击,因此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中,最重要的是银行体系风险和证券市…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政府的庇护下能够全身而退,但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我国一直在对商业银行进行体制改革。文章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建立了一个基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的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工商银行作了案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水平一直处于风险的安全地带,但其利率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银行以及相关金融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以及生存压力,以成本收益为基础同时强化风险管控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渐渐成为主流。该经营策略的主要表现为:积极开发高收入阶级和大中型企业等还款能力较强、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而疏离了低收入人群和一些小微企业。在这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凸显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文章基于VaR风险价值法,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进行度量,进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政策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90年代以来以股票发行和交易为主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使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在金融体系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作用日益突出,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从实证的角度,从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的传导来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此次金融危机自2007年爆发以来到2008年越演越烈,最终导致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对我国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金融危机接连不断,差不多每两三年就爆发一次。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成为商业银行一切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而在众多的风险中,信贷风险是首要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贷款信用风险识别技术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如何树立新的思想和观念,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开始全面的审视金融体系的风险。当代社会中,金融风险一方面具有很显著的外部性——来自于外界,并对外界造成影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内部性——隐蔽在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宏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全球风险社会的理解来反思当今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析金融风险的演变动力和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加强金融稳定体系建设,重建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创新中居于主导地位,金融创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加强企业风险防范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风波。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金融创新风险使人们不得不反思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构筑安全、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以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我国的开放度比现在低得多,但却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下滑至通缩的周期。直到2002年后才有了比较好的增  相似文献   

20.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美国、欧盟等金融监管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均把宏观审慎管理权赋予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从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发展来看,为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性,预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应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的审慎管理框架:要认识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都是宏观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以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