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某煤矿61607主运顺槽在原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较大的问题,对原支护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支护参数的可行性,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后,巷道顶底板累计变形量分别为19.8mm、15.2mm,巷道左、右帮累计变形量分别为10.6mm、9.5mm,巷道围岩变形量均较小,验证了优化支护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黄陵二号煤矿回采巷道变形机理,以黄陵二号煤矿二盘区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211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211回风巷为二次动压巷道,二次动压巷道采动影响造成围岩应力集中是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211回采巷道水平主应力对巷道顶底板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巷道两帮的影响,垂直应力对巷道两帮的影响作用大于对顶底板的影响。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和锚杆锚索支护系统的高预紧力是保证支护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3种不同支护方式下许厂煤矿4302轨道巷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并择优选择了锚网基础支护、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的支护方式。经现场工程实践验证,此种支护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巷道围岩变形,改善巷道顶底板及底角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F6104辅运顺槽底鼓变形严重的问题,基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及巷道底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得出围岩性质、水、地质构造和支护形式是导致巷道底鼓的主要因素,提出采用注浆锚杆和注浆锚索及钢梁控制巷道底板围岩,使底板岩层成为承载梁,提高底板围岩的黏聚力,增强底板的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分层锚注支护技术后,最大底鼓量不超过50mm,有效解决了不连沟煤矿F6104工作面辅运顺槽底鼓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原有支护条件下,凉水井煤矿+575水平45#煤层西翼南巷巷道围岩变形过大,即原有支护系统未能达到控制围岩变形,保持围岩稳定性目的。本文对原有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前后围岩监测对比分析,采用新的支护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得到控制,有效减小了巷道片帮及顶底板沉降的程度,从而为相似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采区东大巷底鼓问题一直是困扰新源煤矿的重大问题.,巷道经常发生大变形破坏[1,2],通过研究巷道底鼓机制及控制原理,提出了对巷道底板进行锚杆加注浆加固措施,模拟了不同支护方法对底板的作用,结果表明巷道两帮收缩量220mm,底鼓量280mm,分别减少了55.6%,82.1%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巷道底板的变形。  相似文献   

7.
随着义马煤田多数矿井开采逐步走向深部,受地应力、采动应力及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加上煤层本身的冲击倾向性、开采技术条件及地质因素,巷道底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已严重威胁到矿井安全生产。在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中,我们已经能够将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控制在某种程度内,所以大约有2/3变形是由于巷道底鼓引起的,为了有效减小巷道底板变形量,首次在耿村煤矿13210掘进工作面进行底板切槽卸压防治底鼓试验,依据耿村煤矿冲击地压巷道现有断面、支护、设备布置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底板切槽卸压方案,试验达到了预期了效果,证实了底板切槽对减小巷道底板变形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某矿103采区巷道过断层破碎带时,围岩出现大变形,支护难度大。为了防止巷道掘进后围岩发生较大的流变变形,出现底鼓,提出了“锚喷索注+底板注浆”的全断面联合支护技术。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U型钢支护、锚喷索支护和锚喷索注+底板注浆联合支护三种方案的支护效果,结果显示:相比前两者的支护方案,锚喷索注+底板注浆支护技术在巷道围岩全断面内形成了注浆加固圈,提高了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围岩的承载能力,减少了巷道底板围岩内的卸压区范围和应力集中系数,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相似文献   

9.
由于乌东煤矿+575水平东翼B1运输巷为异形断面巷道,一般巷道设计理论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本文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对支护设计方案进行模拟评价,通过分析研究,采用该支护设计方案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得到控制,有效减小了巷道片帮及顶底板沉降的程度,从而为相似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7203运输巷顶底板均为软岩,巷道在采用锚网索+钢架棚方式支护时,存在围岩变形量大、支护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结合南翼二采区7203运输巷现场实际情况和围岩岩性等,本研究提出了采用锚注方式支护围岩。具体而言,巷道的巷帮及拱顶采用锚杆+中空注浆锚索+钢筋网+喷浆方式支护,而底板采用中空注浆锚杆+喷浆方式支护。本文详细介绍巷道支护技术方案,该方案可增强围岩强度和承载能力,并使围岩与支护体系形成整体,共同抵抗围岩变形。实践表明,7203运输巷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可满足巷道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1.
煤矿巷道掘进工程施工采用锚杆支护工艺.是现代煤矿支护的一种重要支护方式。采用锚杆支护具有主动性支护、有效强化同岩强度和保持围岩稳定,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安全可靠、改善作业环境等优点,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煤矿巷道支护的一种主要工程施工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煤矿深部巷道变形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煤矿深部巷道变形的破坏规律分析以及煤矿深部巷道变形的返修支护技术分析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探求深部巷道变形问题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工程实例,对返修支护技术方案的确定与选取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返修支护技术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在提高煤矿深部巷道工作面采掘作业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白垩系岩层性质,解决白垩系岩层围岩巷道变形严重、支护困难等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某煤矿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白垩系围岩岩石的破坏机理,推导出拉伸破坏以及剪切破坏的极限条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对围岩巷道应力场、塑性区、巷道位移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垂直应力值均为负值,意味着围岩四周应力处于压应力状态;塑性区影响范围较小,说明剪切应力出现在巷道顶底板以及两帮;垂直位移、水平位移量较小,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良好。最后,通过现场对巷道位移变形量和锚杆锚索的锚固力大小进行观测,对支护方案进行现场验证,确定采取“高预应力锚杆、锚索、锚网、W钢带、钢筋梯子梁”等联合支护方案比较合理,为此类围岩巷道的围岩变形控制提出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振华煤矿工程围岩特性及地质条件,设计增大锚杆支护断面方式进行施工,并根据监测进行支护效果分析。实践证明,大断面锚杆支护能有效控制巷道的变形、增强巷道锚杆支护稳定性和完整性,为振华煤矿在煤巷支护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15.
清水营排水泵房布置于"三软"岩层中,顶、侧围岩压力大,致使工程失稳、两帮和底板破坏严重,变形后无法满足机械设备安全使用要求。为解决软岩支护难题,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巷道围岩特性,通过钢管混凝土的结构力学及混凝土砌碹薄壁筒特雷斯卡屈服计算,探索软岩巷道支护的新工艺。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支架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软岩巷道变形。  相似文献   

16.
白庄煤矿首次在中底层工作面应用综采工艺,是由于2013年的回采工作面以中底层为主,若不在中底层工作面推行新工艺、新技术,不仅意味着白庄矿综采的下马,而且受回采工艺和人力资源的影响,单产水平将大幅度下降,为实现中底层工作面高产高效,结合白庄矿井下支护实际,对原传统炮采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在中底层工作面推行综采工艺,并取得成功,实现了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煤矿开采巷道越深,开采环境就越复杂,围岩变形的控制难度越大,安全性越低,巷道的支护也就越困难。通过对深井巷道的受力特点、破坏机理及支护理论的了解与分析,提出锚杆支护在深井巷道支护的优势及发展趋势与前景,这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淮北矿业集团朱仙庄煤矿进入二水平以来.巷道受压变形严重,巷道失修表现为经常性改棚,卧底、巷道断面缩小、不能满足安全行车需要,风管、水管、电缆等吊挂困难,给“一通三防”、采掘顶板、巷道维修和机电运输管理均造成极大困难.难以满足安全生产要求.已成为制约矿井生产准备及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需探索高地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巷道围岩支护质量,以霍尔辛赫煤矿3503工作面进风措施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锚杆无损检测手段对巷道掘进迎头后方锚杆进行受力检测,基于锚杆无损检测结果,综合考虑工作面的地质条件、支护参数和管理水平,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锚杆支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进风措施巷的支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巷道锚杆支护质量良好;现场对巷道变形量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巷道围岩变形在20d左右趋于稳定,顶板最大变形量为40mm,帮部最大变形量为52mm,围岩变形量较小,巷道支护效果良好,验证了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金谷煤矿沿空留巷工程顺利进行,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研究金谷矿沿空留巷围岩变形规律,研究了不同回采阶段,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和顶底板位移分布特征。得出:伴随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所受的应力和位移逐渐增大,巷道两帮应力和位移分布具有不对称性,靠近采空区侧的帮部应力比靠近实体煤的帮部应力更大,回采侧帮部顶板变形量大于非回采侧帮部,因此对于沿空留巷的巷道支护设计要考虑加强支护回采侧帮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