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都经济》2004,(9):66-66
新现象:开发商“外逃”?如果说2003年北京的开发商开始走出北京,到其他城市“圈地”是扩张市场的发展战略的话,今年,北京的开发商表现出来的投资外行、走向外地、开始关注二手房市场等等表现则带着宏观调控下“外逃”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展云 《山东建设》2005,(22):47-47
为什么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不做精装修房?开发精装修房,消费者很可能会说,开发商“赚得更多了”,而开发商则不无感慨地说:“这其实是给自己套了一个箍,如果可以,我宁可不要这份利润。”  相似文献   

3.
杨绍波 《沪港经济》2008,(12):29-30
万科降价 A面 事件回顾: 过去几个月,万科地产在国际性金融风暴、国内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在很多城市刮起了降价风,其降价带来了一系列的反应,如引起其他开发商的“跟风”、业主的“退房潮”、业主与开发商的“摩擦”等。可以说,万科的降价引起了市场、开发商、消费者以及政府的各方争议。从拐点论到降价风,万科把地产这潭水搅了个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土地整顿中清理出一个惊人现象:许多地方的大量土地不是储备在政府手里,而是囤积在开发商手中。譬如东部某地,房地产开发商囤积的土地就有不少于6000公顷未开发。开发商囤积居奇,趁政府规范土地市场之机,大幅抬高地价,到土地二级市场上牟利。这已成为影响当前土地调控效果的大隐患,现行土地储备制度亟待改革,土地储备的主体应是政府而不是开发商。开发商囤积土地滋生四大积弊有关房地产研究者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放任开发商储备土地存在四大积弊:弊端之一:政府“种树”投巨资,开发商“乘凉”得暴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的问题,从建筑产业链的角度考虑,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三大主体(政府、开发商、制造商)的行为进行分析,构建“政府-开发商”“开发商-制造商”两两激励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到各主体的最优策略。通过分析,博弈的稳定均衡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只有当政府进行积极的经济激励,直接给予开发商财政补贴,开发商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开发装配式建筑并对下游制造商进行成本分担时,才能实现三方利益共赢,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善仁 《东北之窗》2010,(12):20-21
“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组合拳打出,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骤降,信贷和融资纷纷收紧,但大多数开发商依旧坚挺,鲜有降价新闻。不过,市场日益浓厚的观望气氛与日益强烈的降价传言使得向来以“现金为王”的开发商也开始焦虑起来:一旦没钱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秋来风雨多,2011年的秋天,北京楼市的“金九银十”注定是波折不断。9月11日,因不满意开发商降价,北京通州京贸国际城的上百名业主围堵在小区入口,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补差价,还一度与一位疑似是开发商管理层的男子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8.
一向以“国内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商”、“大手笔”著称的万科集团,近年来却屡屡遭遇“小麻烦”。  相似文献   

9.
挂着“总部经济”羊头而卖商业地产狗肉的开发商们,就如歪嘴和尚念经一样,经本没有错,只是有意无意地把经给念歪了。这或许还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原本就没有看到经。日前《总部经济》的出版和专家论证的通过。要么是给了他们一部经,要么就是一面“照妖镜”,能照出这些开发商们卖的到底是“羊头”还是“狗肉”。  相似文献   

10.
有一本著名的小说《霍乱时代的爱情》,讲的是:在乱世活下来就是成就。十年来最冷的冬天即将来临,开发商在销售低迷期,还要还银行贷款、支付工程款,为了不被“冻死或饿死”,一场被开发商称为“松鼠行动”的低价换成交的备粮行动悄然展开。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广州以“跑马圈地”为特点的大盘,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风靡了南方。随着广东开发商的大举“北伐”,这股潮流也在各大城市传播。北京也在2002年进入了大盘开发的高潮。可以说,“大盘时代”开发商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土地环节,也使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李盈 《新财经》2008,(6):52-52
4月27日,社科院发布2008年“房地产蓝皮书”,声称房价仍会上涨,只是上涨幅度会降低。高房价损害亿万百姓福祉,“蓝皮书”一出,引来板砖无数。刚享受到楼市回调的些许快意,专家学者的“唱多”论调就成了众矢之的。社科院看多楼市,多少抚慰了一下开发商那脆弱的心脏,专家学者喊喊,对提振市场信心终归是有好处的。但恐怕开发商也早已意识到:气候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3.
商务花园(ABP-Advanced Business Park)是位于城市近/远郊的一种低密度办公产品。现阶段多以北京的“总部基地”、“非中心”等面目示人,强调的是市区传统CBD无法具备的生态办公环境。国内各地开发商从中嗅出商机,“照猫画虎”地把商务花园的样式复制到各地,但大多数开发商的认识仍仅停留在建筑形式的表象上,并未充分认识到商务花园的内在经营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不确定性的叠加中,传说中的“金九银十”更像是一场开发商独家主办的“赌局”。  相似文献   

15.
“无理由退房”全国效仿 近日,北京南三环附近楼盘东亚三环推出了“无理由退房”的售房措施,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见本刊2008年第24期《东亚三环高调推出“无理由退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东亚三环营销副总监方强反复强调“信心”二字:“从去年出现房地产市场‘拐点论’以来,开发商对市场失去了信心,买房人对市场失去了信心……我们这个‘无理由退房’,体现了开发商对市场和对产品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金伟 《产权导刊》2008,(3):13-14
由于“小产权”房屋价格诱人,大中城市的一些市民转向购买城区外围的“小产权”住宅,于是产生了与现行法律,开发商、物业公司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7.
任志强挨骂已非一两次了。 这一次是因为他公开宣扬“开发商的权利”。在一次业内论坛上老任说,“开发商不是傻瓜,如果房价会下降,那就不盖了,为什么要盖这么多卖不出去的房子?如果真是小户型达到一定比例,市场不好了,发展商就不会去投资了。”  相似文献   

18.
李斌  张晶 《新财经》2009,(11):77-83
2008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过了高增长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众开发商虽然还是强挺腰杆不降价,但各种变相的优惠措施五花八门。明智的开发商这个时候已经有所行动,王石的率先降价让万科保住了现金流的回笼。市场不断传出“地王”退地,某开发商携款潜逃国外、甚至跳楼自杀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开发商主要融资通道之一,上半年红极一时的房地产信托突然降至“冰点”。  相似文献   

20.
在鄂尔多斯,当初被开发商们视为“救命钱”的游资正快速撤离鄂尔多斯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