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此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理解,总体来说,经历了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再到非理性的变化,但并没有停止争论的趋势。因此,需要把人性假设作为理论出发点,把握经济学方法论的进展与人性假设理解的变化,包容性地对待"理性人"假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与"社会人"--透析经济学两种范式的人性假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春玲 《山东经济》2005,21(2):5-8,39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问题上迥然有异。“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最基本的假设,“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假设。本文从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着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发展和完善经济科学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前提问题上迥然有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会人"与"经济人"人性的不同假设成为两大范式的分水岭,这涉及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来考虑人性假设问题,提出一个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经济学人性假定,演绎出一个能反映个人与社会现实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促进经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分析了经济学中关于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界定,认为对行为人的界定是区分经济学分析范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以及西蒙、超边际分析学派和K-T对有限理性概念的不同界定。  相似文献   

5.
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而建立的经济学在各方面都受到挑战,其中主要的是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不相关性和经济世界中的非理性因素两大问题。面对这种挑战,作为经济学新发展的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都对理性进行了新的诠释。博弈论通过扩张理性来说明经济活动中的互动关系力图使经济理论更好地从可能走向现实;行为经济学力图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理性使经济学在面对经济现实时能有更大的作为。前者是使理性极度扩张,后者是削弱理性的刚性。作为经济学假设的理性是有一定韧性的,理性的扩张和削弱目的都是使经济学理论能直面经济现实。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的殊途同归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经济学是有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阶段的人性假设做一个基本判断:人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更容易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他人利益所打动,笔者把它称作"准心理学自利主义"。这种人性假设是对人的心理特征的一种事实假定,而非主张利己主义的伦理规范。这种人性假设与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具有相似性,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个人与社会关系论述也具有一致性,但它不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而是有限制地发展个人利益,是既体现效率又倡导公正的人性假设。它是我们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然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这种人性的"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有机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张伟 《新疆财经》2001,(6):24-26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假设是“理性经济人”,所谓理性,主流经济学一般解释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个体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方式。主流经济学正是基于这个核心假设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一种理解经济系统的抽象均衡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缺少经济史理论和其理论构建的经验支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性假说,如有限理性假说,角色理性假说等等。这些假说大大增强了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与经济历史过程的解释力,但是它们仍存在严重缺陷,本文拟重新审视几个重要的理性假说,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新的理性假说-经济系统理性假说。  相似文献   

8.
4.追求理性,避免非理性在现实经济中,人的行为是历史、文化、法律、心理和经济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而言,也就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科学,既要考虑人的理性行为,又要考虑人的非理性行为.任何形式的两者缺一,都可能会失之偏颇.传统经济学过分强调理性因素在人类经济行为中的作用,而不谈避免非理性因素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清 《华东经济管理》2003,17(3):159-160
经济学大厦是建立在经济人这一重要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任何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个体的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是符合理性的行为。本文就从有效竞争与秩序的形成、车站的站与座队的设置以及对私自取水者的惩罚机制等方面来说明:正是从这一最基本的对人性合理的假设出发,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刘辉 《黑河学刊》2005,(4):123-125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友好行为进行界定与分类,并将其主要划分为目的导向、结果导向的环境友好行为。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分别是两种环境友好行为的价值基础,环境意识与非环境意识都有可能引发环境友好行为.个体环保资源与社会条件对两类环境友好行为均具有不同的影响力,教育、经济法律手段与小群体分别是培养两类环境友好行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