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年来,江苏的产学研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前列,通过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挖掘高校创新源泉、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搭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等,推动江苏产学研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江苏科技发展现状,分析以项目合作、共建创新载体、人才交流与培养为纽带的3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江苏实践中的优劣势,提出优化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来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来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线上产学研对接平台来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是江苏建立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途径。文章研究了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从产学研专项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对比江苏三大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分析目前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制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邓凯  蒋云松 《科技和产业》2008,8(2):83-85,93
如何调动行业协会、学校和研发单位三者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上精心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如何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理顺各种关系并有效运作,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互补,确定长远培养目标,形成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良好局面,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深入和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2013,(1):21+37
人民日报今年研发投入有望达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新华社南京12月23日电(记者王珏玢)23日在江苏常州举行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2年产学研年会上,与会的560余位产学研代表共同发布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江苏宣言》提出,要进一步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导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大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产学研合作现状,文章以提升高校创新力为视角,提出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协作创新机制,着力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园区平台,形成在规模特色的品牌溢出效应、改革高校创新力的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增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在2013年12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江苏省人才办主任赵永贤凭借在产学研领域突出贡献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称号。赵永贤一直致力于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为江苏全省的人才发展,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努力实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突破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技术创新,但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在与企业进行的产学研合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着重研究高校如何在产学研中定位以及如何将产学研转变为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指标数据的可获性出发,构建了专门针对区域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客观赋权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长三角两省一市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上海与江苏产学研合作绩效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发展态势,浙江产学研合作绩效呈持续下降的发展态势。针对该现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的互惠多赢合作关系。江苏省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也需要加快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文章对新形势下江苏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潮涌三湖襟带之邦;科学发展,跃动百越舟东之会。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关键时刻,第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于2012年12月23日在江苏常州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江苏第二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近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本届展洽会以"科技保增长促转型"为主题,展示了近年来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成效以及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最新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活跃,创新平台层次和水平越来越高,服务经济能力越来越强,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攻克了一批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自有品牌,推动了全省的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中国·江苏第二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开幕之际,江苏省科技厅杨锐副厅长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就全省产学研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本刊对此次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是江苏创建创新型省份、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发展势头迅猛,在创新驱动的新形势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学研合作在全国居于前列。但是,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动力和能力难以对接的矛盾仍然存在,制约着产学研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包括整体政策环境需待补充改善、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不协调、重大成果转化渠道相对闭塞等问题。文章在此背景下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若干建议,即运用优化管理体系和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创新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杠杆作用、探究转移通道等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讲,产学研结合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教育要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通过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思想指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及其演化过程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以通过CSSCI数据库检索到的1768篇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二十一年来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萌芽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完善阶段三个时期。并且经历了产学研合作组织方式与机制→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和知识网络→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产出与绩效评价→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与效率的演进路径。同时,多数研究主要从产学研结合、知识转移和协同创新的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展开分析;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前沿方面,演化博弈的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研究中,产学研三者如何实现协同依然是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热点,而产学研用强调了以产业应用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活跃,创新平台层次和水平越来越高,服务经济能力越来越强,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攻克了一批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自有品牌,推动了全省的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中国·江苏第二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开幕之际,江苏省科技厅杨锐副厅长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就全省产学研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本刊对此次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产业》2013,(1):30-36
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促进会201 2年年会上,政产学研各界嘉宾代表围绕"政产学研金结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产学研用结合"两个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互动讨论。各位嘉宾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就如何加强政产学研金的结合、如何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产学研用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  相似文献   

19.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要不断深化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设立专门规划和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建立技术信息交流网络,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监管和评估,协助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12月23日,第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产学研年会在常州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省长李学勇,副省长何权,省长助理、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石定环主持会议。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省长李学勇为获得2012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单位和个人颁奖。省长助理、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代表产学研界发布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江苏宣言》。大会向新认定的南京市江宁区、常州市科教城等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授牌。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省企业已与国内97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