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央行是否会在近期推出升息的政策,在市场升息预期较浓的情况下,投资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是当前大家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利率对几乎所有的投资市场都有影响,它和我们经济活动的关系太密切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升息虽然是央行控制投资过热的最有力的一招,但它也同样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不到迫不得已,央行不会轻易动用升息的手段。无论央行是否升息,其最终目标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投资在市场当中就不缺少投资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债市深跌的原因,一般会认为是接连出台的银根紧缩政策及升息预期。但市场人士认为,实际上更主要的是监管层开始关注国债回购违规交易问题。  相似文献   

3.
市场关注美元升息因素,而美联储在8月8日停止升息后,政策声明并未关上再次升息的大门,这使得美元总体走势处于多空平衡的拉锯状态。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美元指数呈现探底回升的先抑后扬走势。7月中旬,美元指数曾创下3个月高点87.33,随后先展开回落走势,至8月4日最低下探至84.39的8周新低。经过8月4日和8月10日两次分别探底84.39和84.42之后,至8月中旬,美元指数回升至85.75附近。  相似文献   

4.
快升     
吴畏 《中国市场》2007,(42):1-1
<正>9月14日央行又升息了,这是今年第5次升息,一些国内外经济机构预测:年内央行还会第6次、第7次甚到第8次升息……连连升息,但房价还在涨、股价还在涨、物价还在涨、外汇储备还在涨……一切固有的问题依旧存在。在这诸多问题中,外汇储备的高增是国内流动性泛滥的"罪魁",而房价、股价、物价上涨只是这一"病灶"溃烂外显的"热症"。  相似文献   

5.
通胀     
<正>林毅夫:中国可大胆利用升息政策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出现相对比较高的物价水平,确实应该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两种手段提高存款准备金和提高利率,他更主张利用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     
随着7月份物价涨幅再创新高和投资的反弹,关于升息的争论再度升温。而越来越高的油价也将对中国的升息产生一定影响。CFC证券有限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分析师达留什·科瓦尔奇克认为,能源燃料方面的通货膨胀将增加其他生产领域产品的成本,从而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而后CPI将会升至一个关键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被迫提高利率。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虽然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金融机构再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这是我国连续八次降息后的首次升息.为什么要升息?我国是在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下选择升息这一货币政策?升息的效果将会怎样?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开始,对这次货币政策的运用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产品质量信息不完全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产品质量选择与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相互影响。提高国家产品质量声誉可以提高企业期望收益和国家福利,但由于产品质量外部性的存在以及国家产品质量声誉的"公共产品"性质,企业的自主产品质量选择行为并不会必然导致较高的国家产品质量声誉,从而存在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在一般情况下,实施"税收—补贴"组合政策是较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徐程 《理财周刊》2004,(8):83-83
由于近来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使市场投资者对美国可能加快升息的期望消退,同时,对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可能在近期升息的预期支持这些国家的货币走强,使得美元汇率全面走软。  相似文献   

10.
徐刚  马青  周莹 《新财富》2006,(6):16-16,21
4月27日晚,央行宣布将贷款利息提高0.27个百分点,保持存款利息不变。很多人认为央行升息是调控过热的宏观经济,我们认为,升息是为了宏观调控,但更是为了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11.
财富观点     
《中国科技财富》2004,(10):12-13
美联储本年第三次升息 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75% 9月2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将联邦基金利率再次调高25个基点,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美联储最近一段时间第三次升息。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一致通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1.75%。美联储在6月及8月10  相似文献   

12.
等待升息     
升息预期比任何时候都来得真切,4、5月间的资本市场被一片焦躁气氛所笼罩。然而,细细品味一下,其实政府态度决不是要经济“硬着陆”,因为消费升级拉动的此轮经济增长具备坚实的基础,政府熨平一下波动的幅度是立足长远。是否升息央行似乎还在等待。  相似文献   

13.
10月2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国央行)突然宣布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分别调高0.27%,幅度虽不算大,但是这却是中国央行9年来的首次升息,因而立刻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强烈反响,原因在于市场担心升息放慢中国经济增速以及商品需求。  相似文献   

14.
通货膨张.银行收紧信贷政策.升息预期……这些词汇最近常常见诸于报端,但是你了解这些词汇对一个普通市民的经济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吗?我们不妨一起来看几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首套及改善型购房按揭利率会不会取消,本身颇具象征意义,并不具实质影响,就如同美联储格林斯潘时代的降息与升息代表的也只是美联储对货币市场、金融市场的态度而已。政策调整与其"隔靴搔痒",何妨"动点真格"?在笔者看来,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模糊与错位成为人们关注这一问题的最核心  相似文献   

16.
陈婷 《理财周刊》2004,(6):36-37
一般的投资教科书上都忠告投资,在市场上普遍有升息预期的情况下不宜介入包括国债在内的债券市场。可是凡是都有例外,如果有其他因素和升息预期纠合在一起而使得债券市场出现了短期的超跌,那么,选择这个暑期介入的投资将仍然是有利可图的。目前的国债市场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淘宝"和"京东"的数据,从消费者选择和商家经营决策两方面实证认证机制和信用监管对声誉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信用状态和认证机制能显著提高声誉信号对产品销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不同平台和信用环境下声誉机制和认证机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声誉和信用水平较高的平台环境下,声誉机制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否则,声誉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加强信用监管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正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当局必须寻求有效的政策工具驯服通货膨胀。在此背景下,升息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的“Patman效应”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将成本渠道引入一个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并使用中国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和模拟,发现在数据支持的参数取值范围内,正利率冲击确实能够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基于中国季度和月度数据的货币政策冲击实证检验也发现,从数据中识别的正利率冲击同样会带来通货膨胀稳健的正初始响应。因此,货币当局应该将利率工具可能具有的Patman效应纳入考虑,在应对通货膨胀时谨慎使用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19.
2016年,世界经济面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美联储升息.伴随着美元持续走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新兴市场经济发展风险上升,一些资源出口国经济已经陷入危机.在美联储进入升息周期同时,欧洲和日本央行依然实施量宽政策,引发全球降息和非美元货币竞相贬值,加剧全球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新常态",表现为:刺激性复苏结束,结构性调整艰难,周期性扩张回落,所有经济体都徘徊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泥沼中,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金融市场跌宕起伏.近期主要研究: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转型与力量格局变迁与全球经济治理;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包括TPP、RCEP 与FTAAP);亚投行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与人民币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20.
陈婷 《理财周刊》2004,(12):33-35
因为有升息预期,所以今年国债的走势从总体上说是铁多涨少。不过,如果你投资手法娴熟,又敢于虎口夺食的话,抓住5~8月消息真空期国债缓慢反弹的过程,做一个阶段性投资的话,仍然会有不小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