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山西省晋中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5个特点: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与城镇化进程基本吻合;②小城镇发展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器;③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转化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条件;④乡镇企业结构优化,为转化农村劳动力奠定了基础;⑤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为转化农村劳动力扩展了空间。存在的问题是:①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差,造成转移过程中择业面窄、就业层次低;②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造成转移大军的无序流动;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④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弱化。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要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创造更大就业空间;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务市场和服务体系,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并对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笔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外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量将减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省内贫困地区仍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聚集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仍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武进县三井乡塘岸村、奔牛镇南观村、卜戈乡新桥村和溧阳县社渚镇宜巷村共有54个生产队,1,705户,6,790人,3,922个劳动力,耕地面积7,800亩,人均耕地1.15亩,劳均耕地2亩。由于人多地少,劳动力相对充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耕地经营转移的趋势。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己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980年,四个村共有劳动力3,538个,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2,856个,占总有劳动力的80.7%,工业劳动力400个,占11.3%;商运建服劳动力282个,占8%。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已减少到1,747个,占总劳动力的144.5%;工业劳动力增加到1,106个,占28.2%;商运建服劳动力1,069个,占27.3%。5年中,农业劳动力减少了38.8%,工业劳动力增加了177%,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研究了介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后认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的必然 ;二、我国现实的国情要求尽快实现劳动力转移 ;三、我国现行的政策为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利之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无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更好地发挥劳动力资源在优势的五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306户家户为例,简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况及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方式、类型状态、范围等状况;对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之间劳动力结构配置,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劳动力素质配置,劳动力行业结构区域性等作出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农产品流通产业增长的路径.研究表明,产业间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乡间劳动力市场分割都显著地抑制了农产品流通产业增长,并通过有调节的中介路径产生影响;产业间劳动力市场分割比城乡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更大程度上维护了农产品流通产业较低的要素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对要素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诸多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不仅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甚至农业部门也开始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困境。本文通过研究安庆市茶叶产业集群内部用工机制发现,农业产业集群通过以下三种制度安排缓解了农业部门劳动力不足问题:首先,产业集群的用工吸纳机制增加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其次,产业集群内部的用工协作机制最大化地使用了有限劳动力;最后,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诱致的专业化服务发挥了劳动力替代效应。本文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部门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转移,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该次调查覆盖全国17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行政村。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青壮年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现象,但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的存量正在被吸纳殆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以来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从结构上看,熟练劳动力已经出现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现象正在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1.
根据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和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理论,基于2018年浙江省14个县(市)681户营林调查户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营林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女性营林投工比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不同林种营林投入女性化有明显差异,对经济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用材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作用不明显。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营林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营林生产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从限制流动到自由流动,打破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桎梏,释放了亿万农村劳动力潜在的经济效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多重红利,国家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优化,劳动力个人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一过程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整个进程。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程、特征和市民化进程;对其流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国家经济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估计;针对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本文详细分析了广州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趋势演变,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进行研判:农村要素市场持续发育,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变化和身份转变;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创新趋势,塑造农业创业就业新动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促进农村创业组织方式变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关联性不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有待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的制度支持不足。提出促进劳动力就业对策建议: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之间协同性;大力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调整金融政策,优化涉农金融扶持体系;建设高水平就业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关注就业需求,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提供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5~2012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弹性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林业产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影响效应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因此,应重视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会,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算出各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然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质量和结构维度出发,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全国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技术非效率,全国层面劳动力转移没有显著降低技术效率;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提升主产区技术效率;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会显著提升技术效率,劳动力女性化现象显著降低了主销区技术效率;劳动力外流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镇化阶段存在差异,在城镇化中低水平阶段,劳动力外流有助于提高技术效率,在城镇化高水平阶段,劳动力持续外流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四川农村144户样本农户就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和提升途径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就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于全国农业就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户户主文化素质高于全家劳动力文化素质;外出打工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在家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较高,但心理素质较差,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差异明显.普及义务教育和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家庭外部环境是影响劳动力家务时间配臵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劳动力家务时间配臵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利用CHNS中1989~2011年的纵向调查数据,采用发展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调整家务时间的机制并做了城乡间的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劳动力的家务时间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正U型"变化态势;劳动力家务时间配臵的地域差异并不明显;劳动力的家务时间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并未遏制家务分工中性别不平等加剧的趋势;城镇劳动力的家务时间要多于农村劳动力,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劳动力家务时间调整的波动幅度更大。本文认为,保持经济稳健运行、消除城乡差别、发展教育事业、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并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家庭内部性别分工平等化、推进城乡社会福利均等化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流动缓慢;二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高;三是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二是户籍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为此,有关各方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消除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具体对策包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3~2008年的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农业劳动力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流动正改变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是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无疑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应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并努力改变现行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转移速度有所放慢。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的基础上 ,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对策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素质 ,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城乡互动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