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租赁型保障房与产权型保障房的区别当前,在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是典型的租赁型保障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人才房等则属于产权型保障房。两类保障性住房主要有以下区别。  相似文献   

2.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和落实情况十二五规划期间,全国将建保障房3600万套,其中2011年和2012年各建1000万套。全部建成后,保障房在城市住房面积中约占20%。据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约200万套是产权型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400万套属于棚户区改造,也是产权型的;还有400万套是廉租房和公租房(其中廉租房180万套,公租房220万套)。总投资约1.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补贴1030亿元。  相似文献   

3.
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障性住房产权既影响保障房的配置效果,也制约保障房建设的融资能力,并关系受保障群体的福利水平和财富变化,探讨保障房产权模式对于保障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产权分析的方法,在对目前多种保障性住房产权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基本构架,并对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及其实践意义予以论证.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效率.  相似文献   

4.
周明 《上海房地》2013,(9):28-29
日前,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和闸北分会在闸北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共同举办了"共有产权保障房分配和管理研讨会",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媒体代表,以及分会专委的领导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一、共有产权保障房的供应现状共有产权保障房制度是上海住房保障工作的创新,也是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底,上海在徐汇、闵行区实施共有产权保障房试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是基于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政府主导的"他组织"型保障房建设模式无法充分认识并遵循保障房建设的自身规律,人为地割裂保障对象、房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链,使系统内各要素发生异位冲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诸如保障房建设中出现的盲目定位、监管失控、无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资源配置错位、寻租严重等问题。而"自组织"型的住房合作社保障房建设模式是以需求出发的合作建房,从设计、资金筹备、建设施工、分配管理再到后期维护都由保障对象自组织来主导完成保障房建设,充分发挥了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这种自下而上的住房保障建设模式能有效帮助政府转变职能、破解住房保障建设中出现的"政府失灵",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的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是每一个金融工作者的美好夙愿和思考课题。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保障房建设逐步开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借鉴国外部分成熟经验;针对特定国情,也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出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7.
当前,住房保障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是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国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30万套,"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使全国保障房覆盖面达  相似文献   

8.
在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应尽快完善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制度近几年,由于商品住房的价格大幅上涨,中低收入群体购房困难,保障性住房因此越来越引人瞩目。"新国十条"也进一步要求增加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给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虽然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但由于我国中低收人家庭较多,现在的保障房数量还远满足不了需求。笔者认  相似文献   

9.
近期江苏省淮安市公布了全国首个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共有产权住房与普通商品住房接轨,将普通商品住房纳入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房源中。不仅使共有产权住房成为构成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迎来了住房供应格局的新变化,即在原有的"保障房+普通商品房"二元制住房供应基础上构建"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夹心层群体的共有产权住房+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普通商品住房"的"三元制"住房供应体系。本文立足于《淮安市全国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创新分析,旨在研究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创新对协调"三元制"住房供应体系的作用,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供应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战略升级要求在深化城镇化、工业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经济"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使农民工进城的不可逆性愈发确定。稳妥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无疑是发展方式转型多重关键战略的第一重。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健全因此也需要新的政策导向:将农民工住房供应思路调整为提供长期安居;界定保障房和商品房的供应边界,大力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发展成本型竞争的住房租赁市场;探索保障性住房"租售并举、产权共有"模式的住房资产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广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为29万套,如何保障安居房的质量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有力的监管及施工建设单位的质量保证。希望各地既要重视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更要重视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只有建设质量合格的保障房,才能让百姓安居、生活安心。  相似文献   

12.
一、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我国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手段已不能适应保障房建设规模的需要,这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创新保障房建设融资  相似文献   

13.
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的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是每一个金融工作者的美好夙愿和思考课题.目前我国金融支持保障房建设逐步开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借鉴国外部分成熟经验;针对特定国情,也需园地制宜地做出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4.
自2010年起,公租房建设逐渐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力。总体来看,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属于销售类保障房,由于投资周期短、由被保障对象承担多数成本,完成建设任务的难度都不大。保障房建设资金最困难的是以公租房为代表的出租类保障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现有保障房退出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吉林省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立法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和提供多种退出模式选择等对策,以期为我省保障房退出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董昕 《城市问题》2023,(1):60-68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住房保障影响人口迁移的内在机理,然后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大样本数据,从地区层面和个体层面实证分析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对城乡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群体差异和城市差异。研究发现:住房保障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乡—城人口的迁移;住房保障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镇定居意愿的正向影响显著;购置型保障房的影响比租赁型保障房更显著,租赁型保障房对城—城迁移人口的定居意愿影响不显著;只有在房价收入比超过合理标准的城市,租赁型保障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才显著。因此,需要对住房保障支出的重点地域、保障方式等加以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决定,在"十二五"期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这是我国一项空前的、规模宏伟的建设保障房规划。闻此喜讯,令人十分高兴。住建部领导在宣布这一喜讯时还指出:完成这一宏伟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的保障房可以覆盖城镇居民总数的20%。闻此,令人十分痛心,十分内疚。痛心的是,"十二五"末正是新中国成立66周年,值此六六大顺之年,我国保障房的覆盖率却只能达到20%。内疚的是,我是一个参与房改文件起草的人。如  相似文献   

18.
张勇 《科技与企业》2014,(5):230-231,233
保障房建设是我国重大的一项民生工程,随着我国建设保障房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保障性住房融的问题成为新形势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瓶颈。本文介绍分析国外公共住房融资的经验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障房假设的实际情况,为完善我国保障房融资模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住房自有率偏高是特定时期下的产物,但仍远不能覆盖住房保障制度的整体运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35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其中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和棚户区改造。2011年1000万套开工计划中,棚户区约400万套,两限及经济适用房约200万套,公租廉租房约400万套;而2014年计划开工700万套,其中棚户区约470万套,改造数量明显占据绝大多数。在当前的保障房建设中,也存在着租赁型保障房占用资金过多,政府有盘活资产的诉求;大众在房价上涨期间,也有房屋产权的诉求。如何分配当前各类保障房的分配比例,提升保障效率,或可通过我国住房自有率的分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浙江房地产》2009,(6):9-11
近年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积极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以限价房为重点的保障房源建设和旧住宅区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2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在98%以上,已构建起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限价房为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