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河北省武安市阳邑镇柏林村村民郭王所,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离家两公里的孤的山战役烈士公墓打扫卫生,祭奠先烈。父子两代人接力守护133具抗日烈士遗骸,已经延续了80年。孤的山战役埋忠骨1940年10月,日寇偷袭八路军梁沟兵工厂。八路军一二九师  相似文献   

2.
日寇占领宁波后,四周设立据点。鄞江以其独特的地势,成为日寇的重要军事据点。在鄞江桥东面的岗山岭上,用钢筋水泥筑起了一座能容纳几十名日寇的大雕堡,四周布满铁丝网,派伪10师100多名伪兵在此把守,还在周围要道设置岗哨,盘查过往行人。伪军营长许泽楣是杀人成性的“许阎王”。日寇妄图依靠他的凶悍来阻挡四明山革命力量向东发展。当时的中共鄞县县委、县政府设立在樟村,它领导的县大队,曾于日寇投降前后的1945年8、9月间三次进入鄞江桥与日伪顽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文晞 《中国报道》2011,(3):74-77
就当前世界上的存量而言,黄金可能有51.3亿盎司,而白银只有10亿盎司——相比之下,1940年的黄金存量约10亿盎司,而当时白银存量则是100亿盎司。为什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白银价格暴涨1倍左右,固然不排除有一部分投机因素在里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正是白银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4.
宿俊乾 《发展》2008,(4):33-34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白银这个资源型城市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尤为紧迫。多年前,甘肃省经委超前谋划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将白银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今年,进一步强化对白银的工作指导,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了白银循环经济的发展。最近,甘肃省被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5.
世界市场上白银的价格一直在攀升。2004年5月白银的平均价格为5.83美元/盎司,6月为5.86美元/盎司,7月上升到6.31美元/盎司。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白银这种贵金属的市场状况有所改善。这对市场造成了压力,长期期货数量增加,也就是说,投机致使白银价格上扬。  相似文献   

6.
闫丽梅  冯玉才 《发展》2012,(3):27-28
白银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因矿得名,因企设市。1956年震惊世界的白银矿山大爆破,拉开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序幕,白银市由此在一片戈壁荒滩上迅速崛起。经过五十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开发建设,白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及新型化工基地。在白银市第七次党代会和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新一届领导班子如何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繁荣幸福文明新白银,本刊记者采访了白银市市长汪海洲。  相似文献   

7.
试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全面和深入探讨了清代白银外流和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认为:银贵钱贱产生与比价持续上涨的基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不断需要大量白银投放,但是清政府不重视对银矿的开采,使白银生产供不应求。另外,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对比较脆弱和已经出现银贵钱贱的中国货币关系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打断了中国化币制度正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世界白银供需双增1997年世界白银开采将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开采量将达到57亿盎司(1980年白银的开采量为5865亿盎司)。主要白银生产国的产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墨西哥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生产国,它去年的白银开采量为7500万盎...  相似文献   

9.
新的特点新的动向———兰州、白银城郊农村调查报告徐进朱承伟王杰张忠善最近,我们对兰州、白银两市城郊型农村经济作了为期10天的调查,不仅认识到了这两市城郊型农村经济的一些新特点,而且发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些新动向。城郊型农村经济的新特点兰州、白银两...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上海是在白银通货短缺的货币环境中崛起的,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上海崛起的货币因素。本文以白银通货为中心线索,论述了上海开埠初期“以货易货”的外贸交易制度,使得上海不仅成为丝茶等土货出口的集散地,也成为棉布等洋货进口的集散地。以上海钱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信用体系,缓解了白银短缺对于贸易扩展的阻碍,同时使得进出口商品在上海的集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上海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贸总汇”之地。  相似文献   

11.
李志俭  张励 《发展》2006,(11):9-12
相关背景: 白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铜资源的开发而建设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早在西汉时期,白银便有青铜冶炼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就因创办“日出斗金”的官方冶炼机构“白银厂”而闻名全国。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建市,因铜而辉煌,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白银为全国有色系统输送了成千上万的技术骨干和产业工人。从1956年折腰山矿山大爆破至今,白银累计为国家生产有色金属500多万吨,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缔造了驰名中外的中国“铜城”。几十年来,白银一直以初级产品的生产输出为主,是中国的原材料基地,为民族工业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岁月无边,矿有尽时。作为资源型城市,如果不在资源鼎盛时期及时发展接续产业,最终将无法摆脱资源枯竭的法则。我国有429座资源型城市,其中54座城市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云南东川因资源枯竭而导致撤市改区,大庆等一些重要城市因资源不足而被迫减产,中国煤城阜新的危机一度引起举国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由于已探明铜资源日趋衰减,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城市经济发展跌入低谷徘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曾经光焰照人的白银,一度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厄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金岩石 《新财经》2005,(3):16-17
藉长假之闲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白银谷》,该片、以山西太谷的康家票号为主线演绎了当年盛极一时的中国金融业。曾有文人惊叹:当年山西是中国的华尔街;也有史料记载:当年山西的“祁太平”(祁县、太谷、平遥)一度聚积了全国白银库存八成以上,史称“白银谷”。  相似文献   

13.
元明以降,白银逐步成为举国上下的基准货币,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围绕白银货币化至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源起、动态过程、促动机理及影响评价等问题,学界存有广泛争议。本文认为在宋金元时期白银货币化向货币白银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铜钱基准”的陵夷并转向“白银基准”的内在变动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在“铜钱基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金元之际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明代白银通过均则折纳、加耗、折价等形式成规模并结构性地嵌入贡赋体制,并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道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货币白银化态势。对于中国以银为核心基准的近世货币结构而言,结合信用制度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西欧新兴国家信用日益聚合的趋势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信用离散的特征。国家信用层级的缺失、金融技术与构架的迟滞及称量银本身所致的信用外在化、记账单位的紊乱是其最明显的表征,中西方金融体制在信用层面发生日益显见的分流。  相似文献   

14.
金融经济的动荡,把贵金属作为避险工具的传统功能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目前通胀压力巨大的环境下,贵金属无疑是最好的避险工具,白银作为工业必需品,消耗量巨大,白银的存量70年前是黄金的10倍,而现在变成了1/5,以后将会变得更加稀少。  相似文献   

15.
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期货合约5月10日正式上市运营。作为今年哉国新上市的第一个期货品种,白银的加入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标准化的、证监会统一监管的白银衍生品的面世。  相似文献   

16.
索罗斯认为白银已是“终极泡沫”,保尔森则称仍有上升空间,罗杰斯也属乐观派,表示有意买入更多白银。  相似文献   

17.
徐立谦 《环球财经》2010,(10):110-111
那些担心自己已经错过黄金购买时机的人,正涌向白银。今年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日均交易量从去年的29.54吨,增加至153.16吨。  相似文献   

18.
张智全 《发展》2012,(4):45-46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既有"日出斗金"的历史辉煌,更有赓续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黄河文化是白银文化之根。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甘肃段的58%。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到现代工业的崛起,从昔日水车轮转到闻名世界的高扬程提灌,无不与黄河紧密相连,区内星罗棋布的彩陶、  相似文献   

19.
2002年9月30日,甘肃省白银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白银移动和白银联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此决定书引起了一场诉讼,其影响力波及全国。“这起案件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也是我们预料之外的!”2003年6月10日,白银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陈晓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20.
宁金辉 《发展》2010,(1):29-30
白银是依托铜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已形成有色、能源、化工、机械、建材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多年来,白银在快速发展、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近日,省委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白银从自身转型实际出发,适时提出“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