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碧芳  孟祺 《改革与战略》2010,26(2):160-162
随着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其中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演变成必然的趋势。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短期内会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和降低国际竞争力,从长期看会促进企业参与全球性的战略决策,把企业目标同社会责任、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WTO中引发的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是否要联系起来的争议,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自然而然地同步进行这一矛盾有关的。但是,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就能自然而然地使全世界的劳工都能同等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得到社会公正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今天利益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下,不能表面地认为“国际劳工标准”就是20世纪初这一概念被初次提出时那样,是维护世界劳工权利的,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武器,正在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所利用,这就是本所要讨论的劳工标准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3.
The present note builds a two-country model of Cournot oligopoly with country-specific labor unions.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wages and its consequent impact on union behavior and trade patterns are examined. We show that the union with relatively fewer number of firms will face the stronger pressure for wage moderation when trade is liberalized. We use this result to construct a simple example in which a country with higher autarky price becomes a net exporter of that good. We also discuss that our results are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the mod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firms.  相似文献   

4.
唐时达  刘瑶 《世界经济研究》2012,(3):58-62,88,89
就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对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积极意义。本文借助就业结构调整指数的构建,将劳动流动的因素纳入到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之中,定量分析了二者对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劳动流动自由程度的提高对中国就业结构调整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6.
周霞 《科技和产业》2010,10(2):125-129,140
劳工标准问题产生已久,在GATT和WTO多边体制中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一直没有达到当前这么高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关注人权为理由,反复提出劳工标准问题,并极力把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本文在研究国际贸易中劳工标准争端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的不同立场,并进一步分析了两种立场博弈可能产生的结果,最后阐述了我国在劳工标准问题上的原则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山东外贸以加入WTO为契机,在市场和政府两大力量的推动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对山东经济的乘数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2002年33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2003年418.4亿美元,同比增长34.4%;2004年,首次突破600亿美元,达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6.1%.  相似文献   

9.
姜国庆  李烜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94-195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渐下降,然而劳工标准等社会壁垒问题随之产生,劳工标准与贸易交织在一起,其与贸易的联系具有必然性,二者的挂钩对贸易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国际劳工标准正日益受到多角度的关注,并引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论。文章将主要就劳工标准的贸易效应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12.
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同时各国劳动力市场保持着一种动态变化,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断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对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国际贸易对各国工资的影响、国际贸易对各国就业的效应以及国际贸易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3.
“标准”对贸易及福利影响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标准”对贸易及福利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解决可以为政府的标准化战略指明方向,并为贸易争端的解决提供依据。但是,目前该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成熟。本文总结了目前该问题的四种主要研究方法,即调查研究、计量研究、局部均衡分析以及可计量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与案例实证,本文从劳动分工结构演进到职业中间商生成的分析路径揭示了“市场采购”型国际贸易的内在机理及演进路径。研究发现,市场采购型国际贸易是专业市场集聚区国际化进程中劳动分工结构演进的内生结果,包括加价中间商与服务中间商在内的职业中间商是推动市场采购型国际贸易出现的核心要素;专业市场商品从直接贸易结构向迂回贸易结构演进的方向与路径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集聚区交易效率的动态变化,根据职业中间商参与贸易分工的程度,市场采购型国际贸易经历了初始萌芽、渐进生成与内涵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核心劳工标准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保护劳工权益的国际准则.随着SA8000在全球影响的扩大,核心劳工标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基于三大产业划分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文章主要从产业角度分析核心劳工标准的影响,为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开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开展该项活动的经济体都是通过开放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部直接投资来从事加工装配活动。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我国在加工贸易分工和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基本合理的,实施新劳动法等因素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已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密集产品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丧失,次贷危机也使加工出口的外部环境恶化,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应鼓励加工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8.
19.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异与中美贸易收支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资的上升速度不仅远远高于美国工资的上升速度,而且也远远高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速度。通常这一变化应该引起中国对美贸易收支顺差的减少,但实际上,这一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反常现象。本文将从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动态变化这一视点,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2001年,中日两国向对方出口最多的商品均是电机和电器产品,即海关HS分类85章商品,这使得用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来分析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产业内部分工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测算了中国对日本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比较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作者认为,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作者最后认为,只要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不变,中日产业内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