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2016—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例,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城市群的经济极化指数与区域经济极化效应的城市贡献度进行测算,运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城市经济极化效应进行分析,以期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经济极化水平呈波折下降趋势;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贡献度极处于多核心分布;经济极化贡献度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局部自相关以H-H和L-L为主,空间分布较为集聚,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在考虑到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在纳入空间因素的前提下,揭示出显著影响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以及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点逐渐强化,局域空间自相关显示了各地区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形成以苏南为核心,以苏中和苏北地区为外围的发展格局。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仅表现出空间依赖和集聚特性,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近年来兴起的主流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85-2007年期间我国29个省市区实际利用外资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测量了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辐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自1989年以来,我国29个省市区实际利用外资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从空间集聚效应来看,空间集聚逐渐从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扩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散,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保持一致;从空间辐射效应来看,具有正向辐射效应的高高集聚型省市区日益集聚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辐射效应的低低集聚型省市区日益集聚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1996-2012年31个省市服务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实证研究。结论如下:中国省际服务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有超过60%的省市集聚类型具有"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马太效应"特征;有超过90%的省市集聚类型存在"路径依赖"特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表明,SAR模型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和SEM模型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解释变量中的地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科研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地区服务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化程度则会抑制服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环长株潭城市群48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区位熵、空间计量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2011-2019年48个县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产业集聚效应对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两大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十分显著,地区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两极分化态势不断加强。近几年,逐渐形成以长株潭为增长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增强地区间产业协作协同能力才能更好带动环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质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各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评价,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进特征。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省份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始终保持"东高西低"的非平衡形态;邻近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GIS软件(Geographic-l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集聚进行研究,并运用SPSS对产业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卡产业空间分布和经济发展程度高度同构,尤其集聚在东部经济地带和三大都市圈;银行卡产业和区域经济第三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第三产业GDP与POS交易额一次函数拟合度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六普”、“七普”资料,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2020年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口流动规模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集聚区逐步发挥溢出效应,流动人口由核心区向周边辐射;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出空心化程度加强;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入显著性增强。(3)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表明,经济与就业因素是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指标,第三产业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交通因素都可显著解释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4)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分别是省际流动人口、省内县际流动人口的重要的交互解释项。  相似文献   

9.
胡玉莹 《商业时代》2011,(36):35-37
本文突破以往对区域物流的传统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空间统计模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经历了由随机分布模式到存在空间关联模式演变的历程,且以上海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著;但南京的物流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与周围城市之间也存在替代性竞争,物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面板数据的长三角金融业集聚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破传统二维的静态评价思路,从时间、空间和指标三个维度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对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的金融集聚度作了综合评价,系统考察了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特点,由此指出长三角地区金融聚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定量检验了经济、教育、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  相似文献   

12.
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很大进展,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将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空间。本文以转向空间研究的知识溢出为主题,考察了知识溢出的空间约束、影响机制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以我国寿险市场的地区差异作为考察重点。基于2009年我国各省区寿险市场的截面数据,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 I指数以及Moran散点图考察我国寿险市场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导致空间格局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旅游空间组织中的点、线、面、网等区位要素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呈有机组合状态,在功能上的理想状态为空间一体化网络系统。区域旅游时空战略宜从空间梯度和时间雏度两方面入手,从空间结构、发展时序等角度构建一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目标。从近期、中期到远期,从增长极战略、等级扩散战略、圈层战略到空间一体化战略,区域旅游空间组织呈现出单极、等级、层级到多极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区域旅游时空战略显现出时序渐进的空间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健 《财贸研究》2011,22(4):1-7
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中国内地31个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省域经济增长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废渣污染的减少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且这种作用逐年增强;废气污染大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废水污染大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说明经济增长摆脱了对其的依赖。另外,在实证中还发现,与空间计量模型相比,普通回归模型由于忽略了空间因素,低估了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测度指标,利用HDI计算公式及ESDA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65个区县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及空间关联分类。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中下水平,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市辖区向周边区县递减的分布特点;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指标中预期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小,而GDP指数区域差异大;关中-天水各区县的人类发展指数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相关性,西安市的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等9个区县成为高-高聚集型区县的显著性聚集区,而天水市的张家川、清水县、秦安县和宝鸡市的陇县等6个区县成为低-低聚集型的最显著区域。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权、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骆永民 《财贸研究》2008,19(3):66-72
相关研究发现,邻省间存在明显的政策模仿和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作用。而财政分权作为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也必然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作用。在经典财政分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空间相关的拓展模型,以此模型的结论为基础,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长三角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利用空间计量学方法对其1991-2008年的FD I区位决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长三角城市FD I区位决定因素及其作用发生了动态变化,一些传统因素如市场规模、城市化水平、产业发展、工资水平、与上海距离等影响不再显著或有弱化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外资集聚经济和工资效率因素上升为主导地位,其作用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因素影响日趋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邻域空间关联效应一直是影响长三角城市FD 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城市吸引FD I不仅取决于自身区位条件,还受周边城市FD I聚集的影响。上述发现对于长三角各城市利用FD I和跨国公司投资都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网络分析和QAP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碳排放空间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稳定、联系较为密切;上海、北京、天津等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介作用;环渤海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江浙沪等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等资源丰富地区和中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具有传递特征;空间邻接关系、能源消耗差异和城镇人口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该网络的关联关系;区域间能源消耗和城镇人口相似性越高,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和溢出越大。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给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衡量了我国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Moran’ s 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层面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从Bayes空间计量视角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表现为外生性引起的空间误差自相关;在同时将空间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引入模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对区域金融发展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普通回归模型高估了空间相关和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程度,低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贡献程度;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显著领先于其他区域,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