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全新视角出发,阐述了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同阶段的影响,分析了先赋性社会资本的双重效应及其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社会资本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流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正对农村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峨山县自发性、民间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来已久,而有组织的规模化转移则始于本世纪初。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由此引发的农村“劳务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方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人才流失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今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成本收益双重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遵循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活能力分析框架,在转移成本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即期城市生活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可持续性工资收入瓶颈、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成本收益的双重约束下,劳动力的长期城市生活能力很低,由此形成了当前中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形式,但这显然不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理想模式。为此,本文提出,劳动力的代际转移是一种可行的次优路径。当代劳动力"两栖"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其子女的代际转移提供非人力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的原始动力。同时,必须为代际转移的顺利实现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务之急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率先市民化提供一揽子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理论基础: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 .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 60年代提出了“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该模型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这两部分不是按照特定的职业或产业定义的,而是按照一组共同的特征定义的。“次要部分”的工作福利低,无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多,提升机会少。“主要部分”的工作有许多相反的特征:就业稳定,工作条件好,有在职培训,工资较高,有很多的提升机会。两个部分的另一个差别是,“次要部分”实质上是个竞争市场,工资倾向于均衡水平,在给定的低技术和缺乏训练的… 相似文献
8.
浅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是以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为前提。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对减轻和消除贫困,加快我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我们于1997年底调查了四川渠县、河南虞城、江西兴国、陕西商州、贵州威宁、甘肃通渭等6省6个县46个村的446个样本户。本文主要依据村级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992份问卷调查,对江西省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主要约束性因素是外出的组织性差、个体迁移的成本和风险大,竞争能力弱、缺乏多领域就业和转换工作的素质,就业层次低、就业领域受限.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给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2001年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成效和经验 2001年初,嘉定区委、区政府提出净增1万个非农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奋斗目标后,各镇、街道纷纷出台措施,努力推进.到去年底,全区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504人,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奋斗目标.各镇、街道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认为,从建立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的角度来看资本移入优于劳务输出。由于资本密集地区受要素价格均等化和贫困化增长的影响,无法提高劳动力价格,而劳动者又要承担较高的流动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活成本,限制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湖北省属于资本稀缺、劳动力密集、生活费用较低的地区,资本移入之后,不仅可以增加正式部门的劳动需求,而且可以带动非正式部门的劳动需求,同时为农业部门提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以资本为核心,正式部门、非正式部门、农业部门为外环的良性就业圈。因此,解决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应当是制定政策,吸引东部资本流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地抛荒现象逐渐产生,抛荒面积持续扩张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Probit和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影响,并引入劳动力转移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抛荒农地的可能性更大。(2)劳动力转移在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正向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社会资本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间接导致农地抛荒现象加剧。(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传统农耕家庭、经营规模较大的家庭抛荒农地的影响更明显。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不利影响,搭建农地流转平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浅析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分化、转移及就业问题易文彬(一)新旧体制更替时期,农村劳动力分化和转移的主要过程及其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逐渐分化、转移,就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化,其主要过程大致可以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性转移不仅对宏观经济增长具有影响,而且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影响。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社会来讲,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性转移对城乡相对收入变化也会产生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福利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等经验模型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而且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城乡相对收入呈现随经济增长而拉大的趋势,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却起着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