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百灵 《企业导报》2011,(20):147-148
本文以内蒙古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为6.55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4.0121hm2/人,反映出人类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
刘燕  刘弘 《民营科技》2008,(3):114-114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重庆市2005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消耗量与其生态承栽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该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29):45-47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14年喀纳斯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得出喀纳斯景区2014年各类型土地的生态占用情况,最後根据生态盈余看出喀纳斯景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2014年喀纳斯人均生态足迹为11.729514,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56231,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而由于喀纳斯景区的生产性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是不能增加的,所以提出只有相应减少生态足迹,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减少赤字状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William提出。生态足迹或称为生态空间占用,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主要计量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3年的数据,应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定量评价了该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达1.6421 hm2,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为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煤炭资源型城市提升生态承载力是城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下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粗放式地开采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致使城市生态承载力压力较大。煤炭资源型城市应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炭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常态化的生态补偿,构建生态承载力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政策措施,提升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池州市2003年生态足迹状况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的生态足迹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生态赤字为0.7820hm2,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需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提出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9.
文章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佛山市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佛山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提出了能够促进该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4):30-32
文章根据青岛市2013年的统计资料,对青岛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青岛市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18hm2,生态承载力0.515455hm2,总生态赤字为3.66hm2。人类活动严重超出了青岛的生态承载力,造成青岛人地矛盾严重,其中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最大,青岛目前以消耗资源存量作为发展的代价,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1.
魏来  薛齐 《城市问题》2012,(2):42-4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测算了其生物资源、能源消费及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临泉县生态足迹存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供需总量失衡、矛盾突出、受"域间贸易"影响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构成不对称等问题;与安徽省生态足迹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临泉县暂时属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等级,相当于安徽省1994年的状态;结合临泉县城市产业经济特点,基于生态足迹角度的分析,认为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临泉县面临的生态压力的主要根源。基于测算结果,提出了临泉县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2014,(10):22-2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4-2012年生态足迹动态趋势和生态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互相作用的计量模型,以此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协调情况。研究发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发展能力得到逐步增强,但区域多样化指数不断下降; 区域人均GDP 与生态足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区域生态足迹对人均GDP 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而人均GDP 与生态足迹之间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最后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的土地面积位居全国之首,地域广阔,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生态问题较为严重,虽然多年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人口、资源和生态的矛盾在可持续发展中日益突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更多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影响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新疆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新疆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基于科斯定理进行理论分析,构建水足迹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模型,通过比较流域上、下游地区的水足迹和实际可用水量,判断生态盈亏状态。然后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下游地区应向上游地区支付16.07亿元的生态补偿额,并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进一步分配,得到下游地区的西安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5.09亿元、6.05亿元,渭南市应分别支付定西市、天水市2.25亿元、2.68亿元。该结果既可弥补生态盈余区域的水资源价值,又充分考虑了生态赤字区域的补偿能力,有利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实现生态资源的永久保护,同时也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0年新疆产业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时序分析,然后引用完全分解模型对生态足迹动态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三个因素在不同时期对总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新疆总的足迹呈上升趋势,产业生态足迹变化各异,在第一、三产业足迹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足迹增加较快;在生态足迹变化的分解效应中,经济规模效应是推动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在波动中也缓慢拉动足迹增长,而技术效应则驱使足迹下降。产业结构与资源压力状况不协调,应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城市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艳红 《企业导报》2010,(6):243-245
生态足迹模型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计算了武汉市2002~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探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为: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经济城市化水平和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武汉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法来度量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将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足迹和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两大类。利用改进模型计算分析了2007—2009年张家界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显示该地区旅游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温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相对指标法和生态可持续指数法对温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州市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表现出强不可持续性。据此,就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为温州市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房地产建设项目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以此来分析房地产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并以长沙市某房地产建设项目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建设项目产生了2 107hm2生态足迹,承载效率指数大于1,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最后,提出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减少项目建设物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实现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卞利花  丁生喜 《价值工程》2015,(11):218-22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2009~2012年生态足迹及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基本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青海省重点开发的26个区域在生态足迹方面差异极大。因此,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