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克拉玛依稠油区块属砂岩油藏,由于长期的蒸汽吞吐造成地层出砂严重,在多年的生产中由于出砂造成九区大量油井减、停产,产生大量修井费用,对整个油田的开采效果造成严重影响,针对九区稠油区块严重出砂的躺井,对不钻塞人工井壁防砂工艺技术进行优化。现场施工达到了恢复了躺井的产能,提高了生产时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 孤东稠油的KD521区块,储层岩性复杂,结构疏松,边底水活跃.随着稠油开发的不断深入,造成地层亏空严重,边水侵入快,且由于汽驱井点少,汽驱井井网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补充地层亏空,减缓边水推进,造成区块含水大幅度上升,目前区块整体含水大于90%,已经对整个区块吞吐后期采收率的提高及转驱开发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统计该稠油区块自2005年以来含水成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许多大中型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新滩油田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含水不断上升,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迫在眉睫.新滩油田属边底水活跃的常规稠油油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采取天然能量与局部吞吐开发,通过近几年对高含水油井开发的不断摸索,并借鉴整个济阳坳陷其他区块的开发经验,总结了一系列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与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欢喜岭油田稠油、稀油主力区块在开发中后期出砂严重的现状,开展了综合防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施防排一体化的治砂战略。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是一项技术成熟、应用效果好的综合防砂工艺,极大地延长了油井砂卡检泵周期,有效地维护了油井的正产生产,尤其对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油井出砂量大、出砂粒径变小的情况下,应用该技术将在维持油井稳产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合防砂技术在特殊油气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欢喜岭油田稠油、稀油主力区块在开发中后期出砂严重的现状,开展了综合防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施防排一体化的治砂战略.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是一项技术威熟、应用效果好的综合防砂工艺,极大地延长了油井砂卡检泵周期,有效地维护了油井的正产生产,尤其对于油田开发的中后期,油井出砂量大、出砂粒径变小的情况下,应用该技术将在维持油井稳产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防砂堵水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蜡、水、稠"是困扰油田开发的几大难题.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油井结蜡及高粘度原油开采难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几年来,防砂技术及堵水技术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油井出砂及高含水仍然是制约油藏开发主要技术难题.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既出砂又高含水油井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注水开发油藏,注水开发阶段是生产井严重出砂的开始,当油井见注入水后,含水上升很快,其胶结物逐渐膨胀疏松.此时的胶结强度会迅速下降,进而导致严重的出砂现象.目前现场应用某种工艺技术一般只能解决生产中一类技术难题,但是油田开发过程中,同一油井往往存在两种以上的开发难题,高含水出砂油井即是这类情况.如果采用单一工艺手段,效果不理想,从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来看,一种工艺多种效果是油水井工艺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兵 《价值工程》2010,29(2):102-103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油井单井生产的效益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油田的开发经济效益。因此,对油井单井特别是那些产油量低、含水高的低效井进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将为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超稠油开发中单井的费用构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单井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单井效益评价模型,并结合某区块单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兵 《价值工程》2010,29(1):102-103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油井单井生产的效益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油田的开发经济效益。因此,对油井单井特别是那些产油量低、含水高的低效井进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将为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超稠油开发中单井的费用构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单井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单井效益评价模型,并结合某区块单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乐安油田热采开发时间的延长,老区油井处于高轮次吞吐,吞吐效益逐年变差,油井出砂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稠油的正常开采。乐安油田的防砂工作开始于91年,当时主要以绕丝筛管充填砾石技术和陶瓷管防砂技术为主。防砂工艺的发展要向整体方面发展,即采用油层治砂--井简滤砂--携砂采油--地面除砂一条龙的配套工艺技术,使出砂井重新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孤岛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产液量波动较大,且产液量没有规律,低液量油井还存在间歇产液现象,间歇时间长短不一,增加了油井计量的难度。面对孤岛油田高含水期对油井计量提出新的挑战,必须对油井计量进行技术改造才能提高原油计量准确度。通过大量现场计量改造的应用和实践证明:提高原油计量准确度、采用连续和长时间的计量是针对高含水油井计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开采的难度不断加大,含砂井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已成为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各油田均存在大量的高含砂井。油井出砂的原因极其复杂,从开始钻井到采油、注水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对出砂都有影响。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油井出砂,应该尽量避免。分析油井的出砂机理,应用更先进的防砂工艺技术,提高防砂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区均发现了稠油油藏,且储量相当丰富,稠油的特点是高密度、高粘度、高胶质,在常温下,该油品流动性相当差,因而稠油的地面输送成为一个难点,由于其物性的特殊性,稠油的输送方式多数采用掺热水降粘的输送方法。但因采用掺热水降粘输送方法的管理工作量大,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由于稠油开采中不可避免的含砂及工艺上的不完善,造成接转站内设备磨损腐蚀严重,返修率高,增加成本。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阐述通过对接转站原有的流程进行改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守朝 《价值工程》2011,30(33):1-3
林樊家油田林东馆三段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敏感性强,供液差,产能低,油稠,出砂严重,多年来采用了各种工艺措施,均未取得好的水驱开采效果。文章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低水驱的主要原因和论证了低效水驱转蒸汽热采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块低效水驱转蒸汽热采的开发经济技术政策界限。开发实践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同时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晶 《价值工程》2013,(33):28-29
捞砂工艺是适用于低压油水井清砂的一种工艺技术,但在捞油作业过程中往往遇到需要先捞砂的特殊情况,因此研究出新型捞油及捞砂悬绳器将捞砂工艺与捞油工艺融合为一套新工艺技术,用一套工艺设备即可完成捞油、捞砂任务。该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易于操作、节省成本、减少地层污染等诸多优点,大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5.
孙同明 《价值工程》2011,30(17):54-54
针对稠油热采井下返工艺封隔器封堵易导致封隔器砂卡造成大修,常规的封堵技术不能有效封堵或存在有效期短、成功率低等问题,采用膨胀管补贴技术在稠油热采井实现补贴封堵是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介绍了膨胀管补贴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密封方式和技术特点。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技术对稠油热采井的封堵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为下步工作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闫寒 《价值工程》2011,30(6):31-31
本文针对边底水发育的齐家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直井开发底水锥进较快的实际,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计算边底水油藏水驱前缘,搞清了底水锥进和边水舌进状况,提出了水平井挖潜零散剩余油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乐安油田草27区块是特-超稠油油藏,由于特-超稠油油藏原油粘度很高,故采取多种配套工艺注采,包括完井防砂工艺和井筒降粘举升工艺,大大的提高生产了效率。文章针对草27区块配套工艺的应用情况,结合实际对各个工艺效果进行分析,配套工艺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草27区块产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油藏,是油田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在低渗透油藏、裂缝性油藏、薄油层油藏、断块油藏、稠油油藏、气顶底水油藏以及砾岩油藏中,由于水平井有着钻达目的油层井段长,泄油面积大,流体流入井筒阻力小等特点,产油能力远高于直井、定向井,以及水平井较直井、定向井具有其采油指数高,生产压差低,无水采油期长,含水上升慢,受到广泛重视,并在各油田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刘乔 《价值工程》2012,31(18):42-4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水的需求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水污染、浪费等问题的程度也在进一步加重,进而城郊地区也就面临着更严峻的水资源和水污染形势。针对这种现状,许多不同层面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通过对城郊地区的水环境现状进行概括和探讨,讨论出现行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城郊地区水环境管理的改革方法。城郊地区是城市发展的最具有前景的区域,当下城郊地区水环境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所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问题更为普遍和严峻,城郊地区水环境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对加强城郊地区水环境管理、现行条列的改革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