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利用Nested Logit模型,从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两个角度,对2001-2010年期间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升级进行了实证测算。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出口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升级现象。这主要是由机电仪器与交通工具大类的质量升级所带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质量升级与日本、德国、印度、东盟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显示:2001-2010年间,与德国、日本、东盟、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出口产品整体质量相比,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5-2014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例HS编码六分位数据,本文对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肯定性裁决和征收反倾销税对裁决后第一年的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最大,这种负面影响在随后的年份里逐渐得到缓和,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否定性裁决对涉案产品质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倾销不仅仅对中国企业的出口数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中国企业的出口质量也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使得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损害进一步扩大,这就提醒我们对申诉国的反倾销调查,绝不能一味地消极回避,而应该积极应诉,以避免反倾销裁定成立后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使用了我国海关统计的29个省份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的HS6位编码数据,讨论了进口关税削减对我国各省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与其他的研究贸易自由化的文献不同,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际国内出口产品质量前沿差距下,进口关税减让对我国各地区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方向不同。进口关税削减对那些远离出口产品质量前沿的产品种类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为负;在面对削减关税水平对国内市场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那些与国际国内出口产品质量前沿接近的产品种类更有可能通过参与技术创新和更多地使用高质量的进口中间投入品,来进行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表明,非市场化介入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则会带来大量的成本,不利于我国各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一省市贸易中的比例会影响该地区企业在面对开放市场时采取的质量升级上的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出口到自由贸易协定成员的HS4位编码产品数据,考察了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本文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克服自由贸易协定的内生性之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从进口国看,自由贸易协定对出口到中低收入国家和亚洲国家的产品质量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从不同产品类型看,自由贸易协定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产品技术类型、出口竞争力和距离世界前沿质量差距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此外,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竞争是自由贸易协定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从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GATI)缔约国地位至加入世贸组织(WTO)已经历了13年多的时间,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加入入WTO签署双边协议之后,世界各国官方代表和媒体迅速发表谈话或报道,高度评价中美达成的这一协议“是世贸组织历史上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一步”,“是对世界多边贸易的一个重要贡献”。中美两国都认为这是有利于双方经贸发展的“双赢”协议。为了帮助大家加深认识WTO与中国加入的影响,将特有关知识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主要从中间品进口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和提升机制。理论上,进口中间品多元化可以通过边际成本、固定成本等渠道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并受限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实证方面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从所有制分布看,国有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水平最高,私营企业最低,外资企业居中;平均看,进口中间品多元化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这一提升作用仅限于外资企业、源自OECD国家的中间品和2004-2006年样本;对于本土企业、源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中间品和2000-2003年样本并不显著,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是企业与进口中间品匹配的吸收能力较差,二是企业进口中间品多元化的边际成本效应弱于固定成本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处于质量升级的关键阶段,由于进口中间品能实现技术溢出、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可能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为此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匹配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进口中间品能显著提升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剔除加工贸易后结果更加显著,然而进口中间品使用强度对产品质量提升呈递减趋势;运用PSM逐年匹配解决内生性问题后采用DID和FE也得到一致结果,进一步发现高技术产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也较高,而受技术垄断影响来自高收入国家、高技术国家的中间品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从动态角度看,进口持续期与出口产品质量呈U型关系,短暂进口在质量提升上并不明显,适时进入以及持续进口能显著提升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徐群  陈丽华 《商业时代》2001,(4A):13-15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大市场,一方面中国经济面临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在世界级质量竞争中,我国企业产品质量将要经受优胜劣汰的激烈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入关就是质量的入关,经济产品的质量上去了,就能争得发展,兴旺发达;否则,就会被国际市场排斥在外,连国内的市场阵地也守不住,然而,多年来中国产品质量普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质量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产品质量合格率低,不良品损失大,成本高;产品品种少,档次低,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与国际水平差距大;原材料质量低,影响下游产品质量;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充斥市场,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一大公害;出口产品质量差,售价低,经济效益不佳。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2000~2018年CEPII-BACI数据库和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文章探究了中国逆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逆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可靠。机制检验表明,逆向服务外包可以通过生产率提升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资本品进口效应等三种渠道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优化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逆向服务外包对技术密集度和服务渗透率较高的行业以及差异化程度和质量梯度较高的产品促进作用更大,并且来源于发达经济体的服务要素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制度环境在逆向服务外包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金融支持作用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与金融体系融资能力改善、金融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对象,为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1980-2005年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与融资能力改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另外,与整体制成品的出口促进作用相比,融资能力改善对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的作用更为显著。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Khandelwal(2010)提出的嵌套Logit模型,采用1995-2012年中国与154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测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及其质量阶梯。结果显示,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总体相对较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整体平均较长,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最长,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略短。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均负面影响于出口产品的质量阶梯,进而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而资本密度与出口产品质量阶梯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此外,研发密度与出口产品质量阶梯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这可能与中国特有的研发体制有关。上述因素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阶梯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研究了技术创新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理论层面,探讨了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和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层面,利用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贸易数据,以修正的H-S模型测算了我国制造业26个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然后进行了总体和分类别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技术研发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在高技术行业体现的最为显著;技术转化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最大的影响效应存在于中技术行业。基于此,文章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讨论中国入世以来在体育产业方面的得与失,并提出相应对策。结论:入世加快了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速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质量和经验的不足;促进了体育消费。同时造成我国体制和规则上的不适应,导致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的缩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建议: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法规建设;有层次的推进市场;培育国内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17.
WTO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干扰了政府决策和立法的正常程序,扭曲了市场经济作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消极地影响了贸易和投资的正常跨国流动,需要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官员从不定期到定期集合在一起共同商讨,共同磋商,共同协调,共同谈判,然后达成协议并形成共同遵守的规则与规范,所以说,WTO并非无缘无故地存在,也并非对经贸问题无所不管,WTO只是管理和规范那些与贸易有关的,影响贸易正常发展的政策与立法,只涉及各成员的政府行为,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立法的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原产地规则与“入世”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祖年 《大经贸》2000,(10):10-13
原产地是指货物的生产地点,或叫货物的"国籍"。各国为了执行本国关税及非关税方面的国别歧视性贸易措施,必须对进出口商品(一般针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进行认定。但是,货物原产地的认定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为此,各国以本国立法形式制定出其鉴别货物"国籍"的标准,这就是原产地规则。原产地规则是确定进出境货物的原产国(或地区,以下略)的具体规定。随着国际分工协作的细化和深入,一种产品的生产在多个国家加工完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国际贸易中商品国籍的认定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一旦确定了商品国籍,就直接确定了其依照进口图的贸易政策所适用的关税和非关税待遇。作为确定商品国籍的规则——原产地规则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与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不同类型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条件变动趋势与特征 世界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类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出口战略等差异,导致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变化方面截然不同(表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