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及6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从产业和地区两个方面系统地刻画了1980~2010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增强、随后显著增强、后趋于减弱"阶段性特征。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区域是中部地区,主要省份种植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度地理集聚特征。一些农作物生产还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区、市)的特征,地区垄断性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农产品运输成本和农业对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而且,尽管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已经日趋多元化,但种植业仍然是农民重要而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分析结果表明,八五~十五期间,在种植业总  相似文献   

3.
二、清代陕南种植业盛衰变迁原因清代陕南种植业盛衰变迁似乎可以直观地归结为人口的消长这一简单的原因。然而,将一个地区的种植业的盛衰仅仅看作人口消长的简单结果是不全面的,这样做,容易忽视种植业自身的规律,同时不利于全面认识导致种植业盛衰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即使以人口论,一个地区人口规模对其生产效率的影响,事实上也取决于其自然的和经济的条件以及政治环境。故此,考察清代陕南种植业盛衰变迁的原因,应当看到包括人口变动在内的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种植业的内在规律予以充分注意。鉴于清代陕南种植业变迁的具体情况,本文着重从农业政策和农业垦殖方式两个方面探讨种植业盛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和要求 种植业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类作物的生产事业。 种植业区划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地规划和指导种植业生产的基础。县级种植业区划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在基本摸清全县发展种植业生产家底的基础上,运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以种植业结构、布局、分区为中心内容的种植业区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分区分类指导种植业生产、制定种植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苏北是江苏种植业生产主要地区,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苏北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梳理影响种植业发展的劳动人口素质、农村劳动力流动、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资料使用效率等影响因素,提出促进苏北节约型种植业发展内生路径选择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其特定的含义是:劳动力由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流向种植业以外的产业,起点是种植业,目标是种植业以外的任何其他产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中心的辐射性的流动。它与一般的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结构性调整或存地区之间的水平流动不同,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海林农场始建于1954年,农场总户数1986户,总人口6670人,其中场部地区总户数1000户,人口2300人。几年来,农场按照打牢种植业基础,构造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优势,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路,在稳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全场奶牛存栏由2000年末的2171头增长到9000头,年均增长32.9%,人均拥有奶牛1.35头。  相似文献   

8.
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矛盾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种植业盛衰的过程以及原因。清代前期,陕南种植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具有相当不同的面貌。其总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耕区域狭小。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南方流民徙入陕南,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其中,以玉米、马铃薯等新作物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生产的兴盛最为显著,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在种植业中的地位亦有所上升。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陕南人口显著减少,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种植日见式微,种植结构与作物布局的不合理性愈加严重,种植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程度不等地趋于衰退。导致清代陕南种植业由落后到兴盛、又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政策与农业垦殖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史表明,第一,符合一定地区特点、具有灵活性、长期性和延续性的农业政策,能对种植业的发展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必然严重地阻碍种植业的发展。第二,以滥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换取来的种植业的兴盛,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其衰落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地区,近几年来种植业上的劳动力已有一半转移从事非耕地经营。但是,种植业上大批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借助于乡村工业迅速发展的吸引,而不是基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推动,即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种植业外部的引力,而不是来自种植业内部的推力得以实现的。种植业劳动力大批转移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相同步,是近年苏南农业劳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种植业分散的家庭超小型经营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显现出的缺陷,构造了种植业规模经营临界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黄淮海地区种植业发展情况及其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深入研究了水资源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建立节水型种植业结构的重要意义、原则、方向、重点与技术要点,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中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西藏中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特点、生产现状与存在的种植业结构单一,以青稞、小麦为主,提供饲草、饲料有限等特点;提出大力扩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闵行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地区已达到14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1.6%.部分从事种植业的农民逐步退出传统农业,转向其它产业.由于我区农业生产基础和交通、市场较好,外地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逐步转移我区,承包农作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全国农业方面率先利用外资、开展海内外农业交流的地区。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拓,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显得尤为迫切。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农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系质和效益。沿海地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应  相似文献   

15.
西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中药材种植业在中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规模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优势和应遵循的原则,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过去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健康对种植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机械化程度不高或机械不能代替劳动力的地区,健康对农村居民的种植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机械化程度高或农业机械可以代替健康的地区,健康对农村居民的种植业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不同政策,在加大对农村居民健康投入的同时,还应在适合农业机械作业地区加大农业机械投入。  相似文献   

18.
如何发展盆地农业生产?个人认为,应围绕盆地资源状况,紧紧抓住种植业这个中心。只有种植业这个基础生产搞好了,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才能全盘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确保种植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促进养殖、加工、商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市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变时期,故加快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发展和优化种植业,实现第一层次的良性循环,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验表明,开展种植业保险是应对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问题。最近,我们对黑龙江省海伦市种植业保险的试点情况进行了调研,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