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正> 一、国际商事仲裁规则的意义 国际商事仲裁规则是指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和有关的仲裁当事人在进行具体的国际商事仲裁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规则。其内容主要包括:(1)仲裁协议的订立及其法律效力,以及因此而确定的仲裁机构对有关仲裁案件的管辖权;(2)仲裁的申请、受理及仲裁通知和答辩;(3)仲裁员的选定或指定,以及仲裁庭的组成;(4)仲裁案件的审理;(5)仲裁裁决;(6)仲裁费用等。  相似文献   

2.
合法性危机催生国际投资仲裁的改革。关于国际投资仲裁的改革方向正处在众说纷纭、观点对立、走向不明的状态,其中核心在于投资仲裁的"商事化"与"去商事化"之争。从应然层面看,国际投资仲裁的"商事化"是有争议的,商事仲裁理论在解决涉及一方为主权国家的投资争议时可能存在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从实然层面看,借用且套用商事仲裁的ICSID投资仲裁机制大体上运行良好并且越来越多的商事仲裁机制采用商事仲裁规则管辖投资争议已然成为一种趋向。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投资仲裁的"商事化"均具有可取性,商事仲裁机制管辖投资争议应当被允许以及鼓励。"一带一路"趋势下,我国应当以业已出台投资者-东道国仲裁规则的商事仲裁机构为依托并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投资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3.
刘胜题 《商业研究》2005,(20):207-210
国际银团贷款争议的解决长期倾向于跨国诉讼,近年来却倾向于国际商事仲裁,其原因有多种,值得注意。国际银团贷款争议诉诸国际商事仲裁的前提是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国际银团贷款争议的国际商事仲裁的程序适用普通的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但要注意一些电子文本的法律效力。国际银团贷款争议如在我国选择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按其《金融争议仲裁规则》仲裁要认识到其特殊性。国际银团贷款争议的解决方式并不一概排斥诉讼,而且仰赖于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体系中,有效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方能构成进行国际商事仲裁的前提。在分析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要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当可获得对该问题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商事仲裁保密性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钒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4):267-268
保密性是商事仲裁的重要特征,也是许多当事人选择仲裁的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商事仲裁的保密性规定存在不足之处,使许多当事人在选择我国的仲裁机构时望而却步。我们必须从理清仲裁委员会与仲裁庭,仲裁与法院干预等关系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与体系来维护商事仲裁的保密性,促进我国商事仲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深,跨国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国际商事纠纷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实践中,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国际商事仲裁这种非诉讼方式来解决国际商事纠纷,避免由各国间迥异的司法体系和民商事法律制度带来的法律障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涉外仲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逐渐增多,涉外纠纷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中国企业在国际商事纠纷的解决中常常处于下风,极少胜诉。究其原因,不熟悉纠纷解决的程序及规则、不重视证据保存等是中国企业败诉根源。保护中国企业在国际商事纠纷中的利益,可以从企业和国家两个角度出发:在企业层面,相关人员参与纠纷的解决时要熟悉其程序和规则,重视书面证据的收集与保存,尽量选择中国争端解决机构解决纠纷;在国家层面,完善《仲裁法》的规定,引入推荐名册制度和临时仲裁制度,增强中国仲裁机构竞争力,同时完善中国国际商事法庭各项制度,吸引更多的当事人选择中国的争端解决机构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晚近出现了证据规则成文化现象。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成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编纂主体与参与人的广泛性,编纂形式上的"软法化"以及与"最佳实践"的互动性。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成文化总体上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有利于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仲裁灵活性与可预见性的平衡。对于是否制订仲裁证据规则,我国仲裁界应持谨慎态度。对于国际上已经制订的仲裁证据规则,我国仲裁界应积极展开研究,同时在具体仲裁程序中灵活适用。  相似文献   

9.
相宇 《商场现代化》2010,(11):100-100
违反当地公共政策是法院拒绝承认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但是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限制公共政策滥用是目前各国立法和实践的趋势。"国际公共政策"概念的提出为限制公共政策滥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明确公共政策与可仲裁性、强制性规则和国际义务的异同。我国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在规定了公共政策例外的同时,也对于其适用进行了限制。  相似文献   

10.
罗晓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7):116-118
从阐述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制度价值入手,分析了调解和仲裁相结合对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优势,进而阐述了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三种主要模式,即先调解后仲裁的模式,先仲裁后调解的模式,仲裁中调解的模式。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式利弊的衡量,又进一步提出了对"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模式选择及其完善"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商事仲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解决的优点国际商事仲裁是指当事人通过达成仲裁协议,将具有国际因素的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方(即仲裁机构),由其根据法律与公平原则作为终局裁决的一种非司法争议解决程序①。与传统民商事诉讼相比,国际商事仲裁有许多优点:(1)仲裁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光仲裁庭对案件的管辖权来自于当事人的仲裁协议,仲裁地、仲裁员、仲裁准据法等也均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而在普通诉讼程序中,法官的任命、审判进程都必须依据严格的法律规定,不能任意由当事人加以变更。(2)利用仲裁解决国际商事争议往往具有极高…  相似文献   

12.
国际商事仲裁是解决国际经济贸易纠纷的重要手段,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是仲裁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商事仲裁裁决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细节尚需完善。为此我国应该明确外国仲裁机构在我国内地作出的仲裁裁决的国籍,对社会公共利益作出限定解释,删去人民法院报告制度,以使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商事仲裁裁决制度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3.
保全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国际商事仲裁一方的主体为国家时,就会涉及到国家豁免的问题。中国一直坚持绝对豁免主义原则,也加入了体现限制豁免主义立场的联合国公约,且很可能会在未来就国家豁免进行立法。笔者认为,应该当区分保全措施和裁决执行,以促进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商事与贸易仲裁员(公断人)责任制度是国际商事与贸易仲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在商事与贸易仲裁以及商事与贸易仲裁员责任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尚有不足之处和完善空间。中国商事与贸易仲裁员责任制度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国际商事贸易,合理应对日益频繁和复杂的国际贸易争端。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国际商事与贸易仲裁员的法律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商事与贸易仲裁员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中,国际商事仲裁裁量权行使的得当与否将关乎仲裁作为解决商事争议方式的地位以及仲裁裁决的权威与公正。文章试分析国际商事仲裁裁量权的特殊性,以个人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经验、通过实证论及个人对如何行使国际商事仲裁裁量权的认识,期望对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陈萌萌 《现代商业》2007,(30):264-265
在过去的50年中,CIETAC进行不懈的努力以适应国际商事仲裁的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及来自外部其他仲裁机构的竞争,CIETAC是否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仲裁机构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WTO框架下,我国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仲裁机构理应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向国际水准看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工作。笔从WTO框架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国际化法律特征;对仲裁的客观要求;仲裁的改革和创新等三个方面阐述了WTO框架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临时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经济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却遭遇"合法性"困境,这不仅使得我国丧失争夺国际商事仲裁服务市场之机会,还造成不公平不对等之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治理模式的嬗变以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我国已具备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的"生长土壤".应把握自贸区先试先行、制度创新之契机,在区内构建以仲裁机构为依托之临时仲裁,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期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填补《仲裁法》立法阙如.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仲裁成为当今国际商事仲裁中一种新兴现象。本文在阐述国际商事网上仲裁含义的基础之上,对国际商事网上仲裁的兴起、特点及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仲裁事业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仲裁道路,已成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仲裁制度仍不够成熟和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进一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应明确仲裁机构性质;完善仲裁程序规则;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确立仲裁协议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