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鞍山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时域反射仪测量结合烘干法对63个采样点的1008组土壤水分数据进行了采集,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统计特征值。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得到整个研究范围内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情况,并应用Monte Carlo检验法和链式法则分析了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为当地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及相关水文模型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区域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构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采用POS优化算法对辽宁东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优化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优化算法可提供水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求解的收敛精度和实现目标解的快速优化,可解决多目标、多供水用户以及多种约束条件下的复杂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可提供不同方案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水资源规划和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丹东市降水时空变化规律,以1986—2020年站点观测资料和降水栅格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分析和统计方法,研究了该地降水倾向趋势、变化周期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丹东近35年来平均降水量以3.79mm/a的速率增加,但趋势不显著。降水变化具有多个短震荡周期,主周期为6a,在2000年发生弱突变。受季风与地形影响,降水量呈现中高周低分布,空间差异为823~1098mm。文章揭示了近35年丹东降水量变化特征,可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辽宁省水利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出了一套水网建设的规划方案。通过分析辽宁省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需求,确定了水网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战略意义。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系统规划方法,建立了水网布局优化模型。结果表明,所规划的水网能有效提升区域水资源配置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该研究的规划方案对于保障地区水安全,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尽快解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问题,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和验证了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浙江省的实用性,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建立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供需压力-水生态压力为一体的水压力综合指数,以辽宁东部为研究实例,对区域近60年水资源压力时空演变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1960年—2018年,辽宁东部水压力指数呈现明显递增变化,年增幅为0. 04。从1960年开始,水资源压力从低压力过度到高压力,再逐步向较高压力进行转变。受水资源量分布影响,区域各年代际水资源压力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总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变化,高压区域主要位于中部,占比20%,南部和北部区域低压分布占比35%。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发挥了巨大效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本文聚焦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形势,从配置空间均衡、供需时间匹配和调配时空协调三个维度提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思路,探讨了完善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布局的对...  相似文献   

8.
以气象资料和水资源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960—2015年间唐山市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年变化量为-0.238亿m3;区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该时期内水资源总量于1979年发生突变,呈现降低特征。唐山市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周期性复杂,主周期为2a,10a,次周期为5a,15a。  相似文献   

9.
针对西北某地区水资源水平年供需不平衡,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引入人工鱼群智能算法,求解模型,并分析优化配置结果。获得了水平年水资源预测供需处于不平衡,枯水期缺水显著,以E镇缺水率最高,达39.5%。研究了优化配置后丰水期供需平衡,枯水期缺水率显著下降,其中E镇下降至26.9%。为人工鱼群算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求解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辽河流域为例,运用灰色关联-熵耦合模型综合评估各分区水资源的空间差异性。结果显示:万元工业增加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单位面积污水排放量等是影响辽河流域承载力的关键参数;在承载力评估框架体系内水资源数量及质量、用水水平占整体评价的73.5%;研究区承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本溪盘锦开原营口抚顺鞍山阜新铁岭沈阳。结合各区域水资源规划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建议,为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和科学管理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标准Vereecken函数没有考虑粉粒影响的缺陷,文章提出改进的Vereecken模型。根据海城市38个采样点的试验数据对改进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证明了其精确性。通过估算验证,分析了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空间变异性等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土壤水资源与生态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土壤转换函数的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利用引擎的改变可以刺激其他要素,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文章采用PanelData模型对1995年~2009年全国及省际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资金分布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上看,信贷资金分布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贷款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贷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明显不同,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实现金融资源和风险的最优配置,建立一个高效、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金沟河流域目前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流域内农业节水灌溉现状的阐述,指出了流域内存在水资源利用不均衡,机井数量无节制增加且节水灌溉长期过度依赖机井开采地下水等不利因素,阻碍了流域对水资源配置利用.通过分析,从流域骨干工程建设、水量统一调度、改善灌溉模式、建立地表地下水轮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为流域水资源利用与农业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次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采用按需比例分配法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从辽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表可以看出,在大跨区域调水背景下,辽阳地区部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较未实施调水工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跨流域调水大大缩减了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缺口,同时也提升了受水区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推动辽阳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大石桥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旨在为今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区域内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新疆库车县为例,对县域不同水平年与来水保证率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分析了县域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实施的必要性。研究结果对类似区域的水资源规划与配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区域水资源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际优化配置过程中,资源最小适度存在数值偏差,导致输出的非劣解数值较大,针对该问题,文章设计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随机选定一个区域应用设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参与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输出的非劣解数值最小,适合配置优化区域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沿海地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分级标准,并对各指标权重运用AHP法进行求解,然后对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进行了客观、系统地评价。结果显示: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用水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密切相关,在研究期间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缓解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关系,应加大对该区域水质的保护力度,加强海水的利用并促进产业用水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还要考虑工程建设的配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区域数字高程数据,将区域离散成1km×1km的单元网格,应用双源蒸散发模型构建基于栅格尺度的蒸散发模型,进行区域蒸散发时空模拟研究,并和区域内的实测蒸发皿蒸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栅格蒸散发模型和实测蒸发皿蒸发年相关系数为0.6575,在春季相关性最高,在夏季相关性最低。栅格蒸散发模型可应用于区域的蒸散发计算。蒸散发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区域高程的影响,和高程分布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对于区域蒸散发时空模拟以及无资料地区的蒸散发计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